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参与度
崔淑珍
摘要:“赋予每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机会和空间,激励每个孩子自信和希望,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引领每个孩子在不断成功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这是我们的教育理想,而科学课中的实验课是实现我们教育理想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力图提高学生在科学实验课过程中的参与度,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实验和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最终使学生达到爱学习、会学习的高效学习效果。
(三)现状分析
关于提高科学实验课的参与度,国内外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但对于我们学校校本课程来说,1:1的数字化和个性化的数学复习课的实效研究几乎没有。由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提高4+2教学模式下的数字化和个性化结合的复习课,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小学科学课被称为“语数英”之外的“副科”,缺少实验器材,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以前只注重教师安排好的实验,忽视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教材中的实验方法不一定完全符合学生思维,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会想出一些新办法,这些办法有的需要进一步改善,有的则可能较为合理。
二、问题的界定
(一)研究内容
1.科学实验课参与度不高的原因所在。
2.解决科学实验课参与的有效措施。
3.开展评估与反思,分析问题解决措施的可行性,并进行补充完善再次实施。
(二)研究对象、范围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
三、研究方法与措施
(一)研究方法
1.访谈法。与家长、学生、相关老师进行交谈,分析问题产生原因。
2.文献调查。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分析研究现状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3.行动研究法。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归因→措施与行动→评估与反思→提出新的问题→循环进行
4.采用对比实验法的方法,对行动研究成果进行纵向对比,以观成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
(二)问题归因
通过搜集资料文献调查、进行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提出问题归因假说如下:
1.家长、教师、学生对科学课程重视不够,认为科学课为“小学科、副科”,可学可不学。
2.课程设置专题范围太大,任务驱动指向不够明确,对于小学生可能要求偏高。
3.对于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支持问题亟待解决。
4.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标准不成熟,对学生的激励机制不到位。
(三)研究措施
依据问题归因假说,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解决措施。
1.与家长、教师、学生进行沟通宣传,我校科学校本课程的设置更多的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主动探究、认真踏实、敢于质疑、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的培养,不仅有益于科学课程的学习,更多有益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有益于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
2.针对课程设置专题范围太大的问题,采取大专题的小课题学习,分解学习难度,细化学习内容;任务驱动要更加趣味清晰,保障学生在趣味清晰的任务驱动下积极主动的进入学习。
3.专人课前提醒关于电脑的课前准备工作,引导学生逐渐做好课前准备;与信息技术、网络管理老师有效协调,保证每堂课的技术支持;为学生提供学习模板和学习支架,降低操作难度。
4.制定完善有效、切实可行的课堂评价标准。
ⅰ建立课堂小组评价制度,在每堂课以小组为单位对小组参与度、小组课堂组织、小组成果展示、小组协作交流等方面进行当堂评比,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并能够以先进生带动、督促、帮助后进生。
ⅱ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对每个学生从课堂参与度(发言、评论、回帖、课堂状态)、作品成果展示、纸质测验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起到激励、督促、监督、引导的作用。
以上的措施中,课程的设置和学生的课堂评价标准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四、研究步骤与规划:
(1)2014年2月——3月,就“你喜欢什么样的实验课”等相关问题对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调研。就“你觉得自己的实验课上的怎么样”等问题对授课教师进行调研。初步设计自己的学习方案。
(2)2014年3月——5月,研读其他有关科学课的论文和文章并听课,联系目标老师的课堂以及自己的课堂的得失,修改初步的科学实验课方案为今后的实验课积累经验。
(3)2014年6月,跟目标老师交流想法,对复习课进行改进后,再次设计实验课方案,并进入到目标教师的课堂听课,研讨、修正调研。初次修正实验课的模式。
(4)2014年6月3日---6月6日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尝试,邀请相关老师听课、评课。并对自己的学生进行调研。
(5)2014年6月9日——13日,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修整,再上、再研。修正实验课模式。
(6)2014年1月6日——14日,进行推广,鼓励大家进行实验并提出宝贵意见。再次将意见反馈到实验课模式中进行再次修正。
调查与分析研究对象课堂学习中学生实验课堂现状,并予以统计记录。
五、保障措施及技术支持
1、在1:1数字化个性化学习中,需要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还需要与班主任和家长协同配合。
2、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需要科学方面期刊资源和课程资源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