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022课标 -> 学习日志

《2022课标》学习心得

上传:蒋少华(无)      上传日期:2023年02月02日      状态:正常

2022年对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重要的一年,5月12日开始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此次课标修订,是其执行20年来首次系统修订,同时也为中国教育正式进入“学习力时代”,按下了“加速键”。

郭华教授在《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讲座中指出教师在研读新课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课标修订定位、课标修订基本做法与追求、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结构化等等。

课标的修订有一个基本的定位,那就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目标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不是培养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成长过程中知识技能的学习将会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始终把培养人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将课程教学导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课标在修订的过程中以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学科时间及跨学科主题学习、素养导向的质量关为基本做法和追求。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落脚于课程的结构化。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明白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与自己息息相关。学生不再是冷漠淡然的旁观者而能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让学生真正的进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初中语文教学在具体的策略选择上,可以从根据学生的喜好制定适当的结构化教学计划、针对语文课程的特点开展典型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扩大教学内容,丰富课外知识,满足学生的结构化学习需求等方面入手,有效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新课标中要求学业质量检测应体现素养导向的评价观。传统的纸笔测试之类的质量检测只作用于片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检测,容易导致浅层、孤立、被动的学习,只能体现对低阶的、孤立的、脱离情境的知识与技能的评价,难以有效地评估学生的核心素养。面对新课标提出的素养导向要求,教师要思考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进行过程性评价,聚焦表现性评价,关乎人的发展性而不是简单着眼于有效性,使表现性评价指向高阶复杂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成长建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学评价要注重对评价结果的运用。首先,运用评价结果明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各个具体方面的表现;其次,发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切实诊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困境;再次,探索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因素,为学生提供促进素养培育的反馈信息。

无论是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需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它不仅指引了教学的方向,更是我们教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