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度学习 -> 学习日志
观深度学习与教学评一体化视频讲座有感
上传:王雨葳(语文组) 上传日期:2023年01月27日 状态:正常
观深度学习与教学评一体化视频讲座有感
深度学习,主要指我们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获得健康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解决的是学生在迅捷而愉悦的前提下还可以学得彻底的问题。通过深度学习,学生知道某个定义是怎样的,知道这个定义是怎么来的,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还能迁移到陌生情境下使用,并发现新的知识,最后获得一种使命感、担当感。这是深度学习特别重要的地方。
它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活动。主动活动指学生自己有思想、有情感的主动活动,比如观察、思考、想象、表达、动手操作等,尤其是思维活动,不同于听令而行的肢体活动。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不是被动地去容纳外在知识,也不是从实践开始的盲目试错。我们主张学生通过主动的、有目的的活动,感受、理解、掌握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这一特征提醒教师,要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与价值观培育,设计能让学生全身心沉浸其中的学习活动。
它一方面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方式,一方面指这种学习活动所处理的内容及其特征。作为学习活动及其方式,处理的是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包括已掌握的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转化。通过调动以往的经验来参与当下的学习,又要将当下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建立起结构性的关联,使知识转化为与学生个体有关联的、能够操作和思考的内容。
联想与结构,需要发展学生的记忆、理解、关联能力以及系统化的思维与结构能力。作为教学内容,是指在结构中、在系统中的知识,知识可以相互说明、相互支撑,有内在关联。这是教学内容结构化、单元学习主题的理论基础。这一特征强调,教师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整体设计,不是让学生掌握孤立的知识点,或记忆更多的事实性知识,而是要求学生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联想与结构”这一特征是我们所主张的单元学习的理论基础。
本质与变式,是对学习结果和过程特征的一种表述。学生基于对系统变异的学习材料的加工,来把握学科本质(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过程),进而演化出更多变式。比如学习颜色时,为了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红色,就必须把若干种颜色放在那儿。这一特征强调,教学要着眼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转化,向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材料;强调学生与学科内容的深度交互,是教学目标及单元主题的重要理论来源。
当能把握本质,能举一反三,学生才能迁移与创造。迁移到陌生情境后,学生依然能解决问题,而且因为问题的复杂性,学生又能综合自身所学,直击问题的本质。这样创造性就出来了。迁移和创造,是学生掌握、内化学习内容之后的外在表现及创造性表达,要求学习情境与氛围的开放性,也是实践模型中进阶性任务、持续性评价的重要指标。迁移与创造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间接经验内化又外化的问题,二是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综合实践能力的问题。迁移与创造不仅是学生的事,老师也要辅助创设适当的情境和任务。迁移和创造本身也是学习过程,这一特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关于价值与评判,我们一定要强调,它不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这里指的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理解和反思,是学生自己的价值和评判。”价值与评判要回答的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和意义,教学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以人的成长为旨归。培养人首先要培养他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成长的重要表现就是能对周遭的人物、活动、事件以及自身经验做出价值判断,能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这一特征,提醒教师关注教学正确的价值取向,关注教学的创造性和开放性。如果觉得根本不需要学生去反思,反正教的都是对的,那就错了。深度学习,要培养的正是有创造性的人,让学生评判的前提,是我们的教学是开放的。
深度学习的特征,与新课程的基本精神高度契合。新课程以内容结构化为支点的一系列变化,可由深度学习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