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度学习 -> 学习日志

深度学习与教学评一体化学习心得

上传:侯冰(?)      上传日期:2023年02月02日      状态:正常

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价正从聚焦知识与技能的测试文化向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文化转型;从结果导向的评价范式向过程导向的评价范式转型;从重分数的评价向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转型。义务教育新课标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16个课程标准都凝练了各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同时以核心素养为纲,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同样,落实新课标的评价也必须体现评价的育人功能。具体而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着重强调了评价改进的三个重点:更新评价观念,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提升考试评价质量。

首先,要改变评价就是教学结束后“考”学生的传统认知。评价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超越对碎片化知识技能的检测;同时,评价要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给出一个分数、一个等级等对学生学习进行判定,更重要的是运用评价发挥学生学习者主体的作用,促进学生素养的养成。其次,要改变一张纸、一支笔的传统单一评价方式,基于核心素养选择与之匹配的多样化评价方法,强调基于证据、注重过程,与技术深度融合,有效发挥评价促进素养目标实现的功能。最后,要提升评价质量,强化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一学-评”有机衔接。

就教学评价而言,要紧抓以下两点:一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二是“教学评一体化”。后者至少包含三层含义。其一,教学评是一致的,教师教的、学生学的、师生评的共同指向同一目标,即评价要评的目标就是学习目标,也是教学目标,这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前提。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目标要超越零散的知识和技能,指向核心素养。其二,教学评是融合的,评价嵌入教与学的过程,彼此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不是教或学之。后或之外的一个孤立的环节。在这个意义上,这样的评价也被称为“作为学习的评价”。其三,评价要促进教与学。教学中的评价应该是要超越原来对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的评价,科学设计系统性评价目标和任务。具体做法是,从原来的课时教学设计走向大单元教学设计,这里的“大单元”之“大”,首先指的是大目标,即高阶的、居于课程核心的、需要持久理解的素养目标。因此,需要教师基于课标中的学段目标、学业质量标准、教材和学情,确定该单元指向素养的学习目标。接着,站在大单元的立场,设计指向该单元素养目标的评价,即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该单元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相应问题,能够生成学生与目标匹配的证据的任务。

其次,评价设计要先于教学设计,并将评价融干教学,促进素养目标达成。传统的教学设计,教师关注的是传授知识的进度,而基于素养的教学设计所关注的是,什么任务使学生具备达成目标所要求的品质,什么学习结果可作为证明学生已经理解所学东西的有效证据。教师在确定单元学习目标的同时,就要为自身或学生决定什么学>成果能作为表明单元学习目标达成的证据,即根据既定目标确定最终的任务、具体的评分规则。接着,才是安排各种教学活动。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逆向设计--在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之前,先设计目标与评价,把学生达成素养目标需要“输出”的证据想明白。

评价设计先行,一方面让教与学的过程设计更有明确的指向--一切教与学的安排都旨在帮助学生在评价中有好的表现;另一方面评价镶嵌在教学中伴随教学,可以引出学生达成目标的证据,并为学生提供及时反馈,促进目标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