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 -> 学习日志
观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视频讲座有感
上传:王雨葳(语文组) 上传日期:2023年01月27日 状态:正常
观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视频讲座有感
视频讲座介绍了知识的三重意蕴与深度教学设计的内涵,即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握数学的本质。老师从创设情景的角度介绍单元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重视问题情景的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受益颇多。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曾经我以为我触碰到了核心素养的教学,但看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我发现我离之甚远,主要表现在:就教学方向而言,没深刻理解到教学的根本是立德树人;就教学内容而言,没有读透课程内涵与学科本质;就教学主体而言,没正确树立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那在实际教学中,我该如何深刻的认识到这些问题并采取措施去改善它,并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呢?
要做有温度的课堂。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它的意义更多体现在:课堂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价值感,当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此时,学习就有了内在动机,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自发的行为;其次,教育最核心的价值是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李笑来说希望是我们这一生中最应该拼死守护的东西,唯有希望,我们才能忍下今天笨拙的自己、忍下自己的低下、忍下各种诱惑,通过不断求索,创造更好的明天;再次,教育应该让学生成为快乐的人,快乐的事才容易做下去。
要做有深度的教学。首要条件是得教师有深度,有深度才能一针见血、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才能做到有深度的教学。但是教师如何变得有深度呢?答案或许是且教且学习,深研课程内涵、读透学科本质。教师有深度后又该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有深度呢?策略一:大概念——整体化教学策略。知识的整体化相对于知识的分散化,整体意味着:联系,联系强调的是关联而非孤立;组织,组织强调的是建构而非复制;整合,整合强调的是化学反应而非物理反应。魏书生就每讲一个知识点,他都要求学生弄明白这一知识在整体中的位置与临近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大概念就好比这个知识体系的树干,而其它的知识就如树叶、树枝是围绕树干而生的。策略二:问题——情境化教学策略。好的情境意味着课堂是联系实际的,知识是生动的,通过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形成学科思维,更是教学最主要的目的。美国优秀教师格雷塔曾说过:如果一定要我说教学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问题。由此可见问题式教学的价值。策略三:活动——探究式教学策略。古人早就总结出:“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须躬行”,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甚至可以说学科活动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科活动包含“提出猜想与假设”和“实验设计与验证”,猜想与假设反应了学生应用前知推测未知的能力,而实验设计与验证不仅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批判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能力。
要做有广度的育人。广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知识本身,知识不是孤立的,它有“远亲近邻”,知识的获得不是死板的,它是学生深度思维后生成的;二是指知识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感,除了知识本身就充满价值和意义外,科学家哲学家探究出知识背后的经历更是充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