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 -> 学习日志
关注学科本质指向核心素养
上传:侯冰(?) 上传日期:2023年02月02日 状态:正常
一、重塑教学理念
强化树人理念。当立德树人作为深化课程改革根本任务提出后,核心素养的核心就是必备品格。所有的课都应当从学科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出发,努力挖掘学科的育人功能,自然而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有站在人性的角度和育人的高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
增强课程意识。较之于传统课程意识,具有站位高(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包容性强(一切与教学相关人物资料、音频图片、课堂生成皆可称为课程)、开放力度大(强调跨学科资源整合及相关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等特点,从而解放了思想,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超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二、重建学习过程
优质的学习过程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与基础。构建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学习过程,应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目标,以引导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正确处理好“师为主导、生为主体”关系。即教师应采用什么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解决什么问题,由此可见,深度学习就是教师在研读文本及分析学情的基础上,针对教学目标、重难点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个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宽度,还要有能透过问题表象探究事物本质的深度,同时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习取得实效。学生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深度学习过程,才能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结果,最终获得学科核心素养。
三、重造素养型教师
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老师首先必须要有素养。“核心素养”呼唤素养型教师。提高教师素养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博览群书。一是研读教材,细读学科文本;二是通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及相关的教育报刊资料;三是读些杂文、关注时事。只有在“读书-实践-反思-总结”周而复始中,教师的素养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素养型教师懂得抓住教育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与实践,与时代同步,永远走在教改的前沿;素养型教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表现在对教育的责任,对学生的热爱,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并能一以贯之;素养型教师明确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在教学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怎么教,学生更能听得懂,怎样引导才能走进学生内心,唤醒灵魂,激活生命;素养型教师秉承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循循善诱、点石成金,让课堂教学散发活力。素养型教师能把教材编写意图看透,上课能深入浅出,讲到点上,学生一听就懂;素养型教师能从教材中发现新奇,听他的课如同读一首诗、赏一幅画,学生听得如痴如醉、终身受益。教育家陶西平说“改革最终要发生在课堂上”但其实也终将落到每位一线教师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