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校沟通桥
让孩子捡起同学的“眼球”
上传:何悦灿(其它年级.1班) 上传日期:2015年11月25日 状态:正常
让孩子捡起同学的“眼球”
翻阅杂志,被一篇《汤姆的眼珠会掉下来》文章所吸引。文章说,作者儿子在香港小学读二年级,他的同学汤姆左眼失去了眼球,医生替他做了一个假的放进去。可能是假眼球太小的缘故,玩耍时经常会掉下来。但同学们没有因此歧视他,更没有把汤姆当成怪物,每当他的眼球掉出来,同学们便会很平静地抢着帮他捡回,就像捡回一个乒乓球。
儿子还有一个同学约翰,是唐氏综合征患者,同学们都待他很好,没有人认为他迟钝、智商低,只是“比较慢”,不觉得他异于常人。同学们一起玩耍,大家也不会特别迁就他,呵护他,他玩游戏输了同样也会受罚。
文章说,香港中小学实行人性化的融合教育,每个班都会录取两三名智商有问题或身体残疾的同学,贯彻“一视同仁”的精神,小朋友自幼从现实生活中学到了“人人平等” ”不歧视残疾人“的观念。美国的中小学也是如此,几乎每所公立学校都设有specialed的项目,接收残疾和智障学生,并和正常学生一样上课。而相比于国内,在这方面,我们不仅没有刻意对孩子进行正向教育,而是相反。
据《中国青年报》2015年9月16日载,8岁的浩浩(化名)是武汉积玉桥学校三年级学生。浩浩患有多动症,他爸爸为不影响其他孩子学习,从上学起就时刻陪在他身边,可是其他家长却觉得浩浩在班里不利于自己孩子学习,便想尽一切办法,将浩浩驱逐出班级。家长们组织起来,堵住学校大门,阻止浩浩和爸爸进入校园;他们多次到教育局,区委上访……学校万般无奈,不得已只得为浩浩单设了一间特殊的教室,除了一个移动小黑板,几根粉笔,连讲台都没有,教室里的“荒凉与空旷”不禁令人心生冰意。
多动症者浩浩的遭遇并非个例。有调查显示,当下,儿童多动症患病率高达4%以上,全国约有1461万以上的多动症患儿。这些孩子,行动“异常”,经常扰乱课堂。可是这些患者并不是弱智,比如像浩浩,小学一年级便能熟知六年级的语文课文。这样的孩子,进入正常的学校学习,更有利于其治疗和恢复。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从家长角度来说,孩子患病。家长已是心碎不已。将心比心,每位家长也都为人父母,如果这个孩子是自己的,你的心情会怎样?看着可怜的浩浩,看着憔悴的家长,我们即便不能为其分忧,何故在浩浩父母滴血的心上再插一把刀。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浩浩这样的孩子在班里,有可能影响到自己孩子的学习,可是,我们家长更应该明白,孩子要学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更有做人的道理。让“恻隐之心”从孩子的幼小心灵萌起,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宽容他人,照顾他人,是“做人”的第一要义。平日里我们总是教育孩子遇到贫者要同情,遇到弱者要帮助,现在孩子与多动者浩浩同在一个班,可以说给孩子提供了培养”恻隐之心“的绝佳机会。顺势引导,定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巨大的正能量,这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比单纯考个高分更有积极意义。
因此,作为家长,遇到此种情况,一定不要为孩子眼前的”分数近利“而障住了其未来的”大德伟功“。对待浩浩这样的”非正常儿童“,我们要做的不是”驱逐“,而是关爱,要引导教育孩子尽自己最大可能关心之,帮助之。
《老子》有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有仁爱之怀,方能立大器之业。要想孩子成功成才,作为家长就当谨记:不但要让孩子学会知识,更要让孩子学会做人。要把仁爱的种子撒在他们幼小的心田里,培养他们”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作为家长当明白,身行胜于言教,爱不能只是口传,更是身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颦一笑,都当传递着爱的信息;一言一语,都当喷洒出爱的露雨;一举一动,都当给孩子树起爱的范例……
培养那个孩子的”恻隐之心“,当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让孩子从小关爱家人,关心同学,帮助弱者,让孩子帮同学捡起掉下的”眼珠“成为常态,让孩子关心呵护多动症患者同学,唤起孩子的”仁爱心“,激起孩子的”悲悯情“,开启孩子”善爱“的航程,让孩子用”爱“的音符谱写生命的旋律。
摘自《教育文摘周报》2015年10月28日 第43期
作者:山东省东平县彭集街道龙崮小学 董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