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是如何工作的,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长期以来,无论中外,皆以心为思维的器官。孟子说:“心之官则思”,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这些无不体现了古时人类对大脑的无知。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认识到大脑是思维的器官,进而对“大脑是如何工作的”这一问题越发重视,并不断的探索。对于如何开发大脑,研究者认为,大脑喜欢色彩,高质量的色彩能够帮助大脑记忆;大脑需要有条理的空间、大脑喜欢问问题、愉悦、气味、水份等等,这些都是开发大脑的因素。利用大脑所表现出来的“喜好”,能够使大脑更好的工作。
东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或图像思维工具。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由此向外延伸发散,形成“数据库”。可见,思维导图充分利用了大脑的“喜好”进行工作,把大脑的优势进行无限倍放大,让其进行更好的工作。这种对大脑“个性”进行探究并由此对大脑开发的方法,是之前任何一个世纪都不曾有过的。所以说,思维导图的原理可谓是对大脑里程碑式的挖掘。
我们说,思维导图是把大脑的“个性”转化为可视化的现实性思维工具,它有利于人脑的发散思维的展开,帮助人把浅层的知识,经过视图、逻辑思维的转化,变为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思维导图让大脑受到颜色、线条等的刺激,充分激发大脑的活力,使得人们的记忆力大大的增强。思维导图的优势和作用无不影响这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做规划,关于工作的、生活的、学习的等等,这些都可以影响到我们个人生活的质量。那么问题是,既然思维导图对人类如此有益,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绘制思维导图呢?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绘制思维导图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遵循思维导图的原理将视图化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其次,不要拘泥形式,要进行充分的想象,激发大脑的发散性。最后,可以对一个主题的思维导图反复的、不同角度的挖掘,充分的开发大脑思维。需要指出的是,思维导图的应用几乎可以涵盖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绘制思维的最终目标则为让这种思维导图成为一种自然的思维习惯,并能够随性所欲的应用于所需要的运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