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中华,面向世界,赢得未来

个人信息

日记分类

《面向个体的教育》阅读与分享感悟2018-03-19 00:00

作者:王立曼 (学生:其它年级.选修课)   标签:   分类:我的日记

面向个体的教育阅读与分享感悟

 

最近三天我们学习了《面向个体的教育》,同时,就这本书我们各位老师也进行了分享交流。这本书内容丰富多彩,案例生动多样,读起来轻松易懂。

《面向个体的教育》一共分为十一辑:1.帮助孩子在集体之外成长;2.放手才有更多的机会;3.让校园里生长学生的想法;4.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5.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6.校长室在哪里;7.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8.放弃百分之百;9.精确的分数不一定是正确的评价;10.鼓励先进,允许落后;11.创建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

 

一  教育方面的感悟

 

这本书在自读和听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就教育本身来说有以下六点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

 

第一、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业。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业。这种观念对我有一定的冲击性。在教育市场化、产业化以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仔细想来,教育确实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业。这种服务业就是如何让发展中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社会化的人。

在教育是服务业这种理念下,学生就是服务的对象,学校所能提供的产品就是学校的课程、学生的学校环境和受到的教育。学生的需求是学校课程研发的出发点,学生的成长、发展是最终的落脚点。在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和开发使学生满意的课程之间,需要教师或者教育者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交流、探讨。

 

第二、要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学校中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谨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自我优点和缺点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教育中,只有发现了学生的真实性、独一无二性,才能就学生的特征、学生的需求设计出满足学生的课程、才能为学生开展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才能让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

这里有一点值得强调,作为某一学科的教师谨记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各种思想的风把我吹来吹去,这就是成长”,同理,作为学科教师,也要让各种学科的风,将学生吹来吹去。只有接受了各个学科的洗礼,学生才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真正感兴趣的地方,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第三、放手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成长

 

有时候,教师对学生把控得太严。教师为学生忧虑今天、担心明天。教师,始终不能够把学生看做独立的个体。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上失去了自主能力。教师应该明白,为学生做得再多再细再完善,最后都不能替代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所以,教师要放开学生,让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约束,让学生在自己的时空里去发现自己、发展自己、遇见最好的自己。

教师要从传统的助推器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变成自己成长学习的发动机。让学生自己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第四、集体之外有个体

 

集体主义教育一直是我们的教育重头。试问,除了集体,是否还有个体?个体的存在是一种常态。很多情况下,我们发现,成长过程中的自理,内心的孤独体验都是自我完成的。说得绝望一点,人虽然是群居动物,但是,人生来孤独。这种孤独并不一定是消极的,但是在学生的学习成长阶段,让学生自我管理、自处、自学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五、学校就是一个大的教育环境

 

学校里面时时处处都有教育。有学科特色的教室、遇到意见不一致时如何处理,每时每刻都是开展教育的最好时机和最好地点。

 

第六、为学生进入社会做贡献

 

学生最后都要成为社会化的人。所以在中学阶段,尽量就学生遇到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社会化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化的规则,最终为学生最后进入社会做铺垫。

 

二  教育关系及管理方面

 

在教育关系个教学和管理方面有以下几点我印象比较深刻;

 

第一、相信每个人都可以管理好自己

 

在学校管理制度体系中,每个人都可以管理自己。作为校长,不必事必躬行,校长要学会放权,相信自己的团队能够做好自己权力范围内的事情。不然,处处操心,则处处都操不到心。

 

第二、在教学管理放弃追求完美。

 

没有完美的管理机制。人是活着的活动着的人。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成长、发展的需求适当调整评课、活动开展等决策方式和评价机制。

 

《面向个体的教育》确实是一本可以细细品味、仔细阅读的好书。以上是仓促中阅读交流所得,希望大家共交流、共进步。

 

 

 

 

 

<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