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13日-15日,我们用了三天的时间学习交流了何克抗教授编著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这本书。在前两天里,我们各自学习同样章节的内容,然后将各自的学习成果做成思维导图,最后展示、讲解,大家互相交流、探讨。第三天每人学习一个章节的内容,在最后的讲解环节,大家可以提出问题由主讲人解答,大家可以就某个理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以老师指导、自主学习,相互交流、思考、探索的方式基本上完成了这个课程的学习任务。下面简单谈谈学完这个课程后的一些想法:
首先,《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是何克抗教授一项长期进行教改实践,深刻思考,理论探索的成果。全书共有七章内容,主要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大理论基础、“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及有效运用、课内整合模式及课外整合模式等内容。目前我们只是大概了解了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对书中的很多内容理解地还不是很深甚至有些内容可能还没搞明白,这需要我们对书中的有些内容做持续的探究。歌德曾说:“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所以,要想深入理解这本书的理论内容,必须要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其次,我很喜欢这门课程的学习方式,很赞同用这种方式去学习。先自己看,自己分析这本书每个章节的内容结构,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思维导图,最后将自己的理解认识分享给大家。在讲解之前,如果觉得自己看过的内容都忘了,但我们依然能讲出来,那我们讲述的内容就是我们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我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阐述。分享交流的过程是很关键的,很容易产生思想的碰撞,激发新的认知的产生。
最后,在学习完第二章—建构主义理论后,一个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个词就是“情境创设”。通过入校以来的几次听课,我更加坚信了“情境创设”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一位德国的学者曾说过这么一个比喻。他说,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中,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把知识融入到情境、融入到生活当中来进行。情境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情”、一个是“境”。“情”的作用是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而“境”的作用就是一座桥梁,用一种直观的方式来再现书本知识所体现的实际事物 。我们的教学活动需要创设情境,但不需要形式化的情境。有效的情境应该是立足于知识,基于生活,有学科特色,有情感融入的,所以不能将情境绝对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上几点就是我自己的所感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