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ok
面向个体的教育学习心得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已经两千多年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理想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努力,但是却没有真正落地。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老师没有办法关注好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尽管我们的老师很用心,很敬业。
《面向个体的教育》是李希贵老师,从一个老师的视角,为我们全面阐述了北京十一中学在落实因材施教方面做出的改革,以及取得成果。过程是坎坷的,结果是深得人心的。在各部门的努力配合下,从“帮助孩子在集体之外成长”到“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再到“让校园里生长学生想法”,到处透露着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因材施教”落地的有力保障。当每一个孩子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自我的时候,教育就真的赢了。
当然,十一中学在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从未遇到的教育的尴尬与教育的挑战,第一次感受到了管理的捉襟见肘,因为在这样一个智慧奔涌、个性夺目的校园里,必须实现从领导到管理的过渡。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实施包括调整组织结构在内的学校组织变革。我对“鼓励先进,允许落后”中的“校长要走在改革队伍的中间”特别深刻,原文是这样说的:“领导要运筹帷幄,既富足先行者之粮草,有鼓舞他们之士气,还要派一些别动队为之保驾护航,也会有一些特警及时前往营救。当然,安顿好后来者,让他们不惊不慌、不退缩,理解变革暂时的曲折,相信风雨之后有彩虹,是确保团队保持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关键”。教学过程中的,我们同样可以引入这样的管理,既给优秀生思维发展的空间,提供深入探究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还要鼓励后者,让他们相信我们是一个集体,大家风雨同舟,抱团取暖。
最后,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谨记苏霍姆林斯基那句发聋振聩的话,他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科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