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上周五,听了老师的课,他们在课堂教学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去体验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数字化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不仅是指简单的数学操作活动,而且是学习者自我探索、自我构建、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一种动态过程。在巩固练习设计上,老师也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这一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把教材内容变静为动,变单一为多项,变封闭为开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动力。当学生发现有的题目无法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时,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被激活,就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激愤状态时,教师又提出:“看谁的方法多?”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沉浸在操作探究的兴奋之中,终于探索出各种的摆法。
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体验算法多样化,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意识。课末,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或非常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这样,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