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中华,面向世界,赢得未来

个人信息

日记分类

李瑶嘉《蒹葭》一师一优课 听课记录与教学反思2020-06-09 00:00

作者:李瑶嘉 (学生:其它年级.平谷)   标签:   分类:我的日记

今日利用一师一优课平台,我观看了河南省永城市第三初级中学张怡老师的优课视频。

张怡老师《蒹葭》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2、学习“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3、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她设置的课程重点为: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2、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难点为: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形式及“兴”的手法的运用。

课堂教学过程共分为课堂导入、朗读活动、整体感知并思考、合作探究、深入感悟、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七部分。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利用改编自《蒹葭》的流行歌曲《在水一方》的视频,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篇目。教师ppt给出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填空,让学生进行补充。教师ppt展示本节课教学目标,并让学生齐声朗读。

在朗读活动环节,教师ppt给出这首诗容易读错的字音,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教师ppt的相关内容进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给出问题,“诗经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带领学生联系关雎,确定《蒹葭》的诗歌节奏“二二拍为主,兼有二三拍”。之后让学生“二读诗歌,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体会诗歌节奏与情感。之后让学生“三读,疏通诗意,把握情感”,这一环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参考书,翻译诗歌。同时教师ppt给出学习提示: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掌握。

在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后,进入课堂学习活动二“争奇斗艳说《蒹葭》”。教师ppt给出问题,“本诗讲了什么内容,流淌什么感情”。在明确情感和诗句大意后,带领学生重读诗句,指导学生读对情感和节奏。之后让学生结合刚才学学习的内容,再次自由朗读诗歌。之后教师与两名学生一起共读诗歌,再次让学生感受诗歌朗读方法和情感。ppt展示需要注意的语句。

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蒹葭》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和运用的艺术手法,并请小组代表发言回答问题。并请其他小组代表补充,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并明确重点。

之后教师以男女同学分句朗读的形式,带领全班再读诗歌。

教师从《蒹葭》诗句富有画面感这一特点出发,让学生总结诗歌描绘的画面并带领学生分析意象特点,明确诗歌氛围。

之后进入学习活动三“各抒己见品《蒹葭》”,教师ppt给出思考题,带领学生思考并结合诗歌原句,分析《蒹葭》中的两个主要形象:伊人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并让学生感悟诗歌朦胧美。

最后教师带领同学总结追求者精神和伊人的多重解释,并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熏陶。

 

【教学反思】

教师授课优点:课堂教学顺利,流畅,结合三个学习活动设计教学,构思精巧,课堂重点突出。教师善于利用多媒体,在各教学活动中善于运用ppt给予学生明确的任务要求或学习之道,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效率,在古代诗歌教学课上注重文学知识与多样朗读活动的结合。朗读活动丰富多样且各有侧重,且对学生进行了详细明确的朗读指导。课堂设计的各环节衔接自然,且涉及了多样的学习活动,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穿插进行。教师的课堂预设较好,所提问题既切中重点又易于学生回答。

 

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教师导入所用视频过长,且风格画面过旧。其次,《在水一方》的歌词于《蒹葭》的基础上有所改编,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古诗原文的准确记诵。教师在诵读展示上,感情过重,且朗读时间过长。

 

观后教学反思:

1、在利用音视频资料时,要注意筛选,结合学生学情,同时注意时长和音视频的质量。2、教学中要善于利用ppt,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指导。

3、课堂教学活动要注意丰富性和侧重点。

4、古诗词课程在设计上一定要将朗读训练和文学知识相结合。朗读训练要注意对学生的朗读活动进行评价和指导。教师自身要注重提高朗读能力。

<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