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中华,面向世界,赢得未来

个人信息

日记分类

《蒹葭》听课记录与反思2020-06-10 00:00

作者:王晓蕾 (学生:其它年级.平谷)   标签:   分类:我的日记

《蒹葭》听课记录与教学反思

听课记录

一课题导入

1. 用歌曲《在水一方》的m v导入课题。(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学生根据教师多媒体的相关提示,举手回答教师问题,复习相关诗经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

3. 全班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与学习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进而合理分配自己的课堂注意力)

二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感受诗歌情感

(1)第一次朗读课文

1. 学生第一次试读课文,并标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2. 试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朗读诗歌,即掌握诗歌节奏,掌握重音,并掌握诗歌情感。(使学生明确诗歌朗读的方法,便于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3. 教师根据伴奏,进行示范朗读,结束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以达到读好诗歌的效果。(教师进行示范朗读,能使学生更快的进入诗歌氛围,感受诗歌情感,)

4.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试着翻译课文,教师释疑,并在学生结束后,引导学生掌握本文大意,并尝试用一个字概括本文感情,即“愁”。(使学生明确诗歌大意,更清晰的进行学习)

(2)第二次朗读课文

5. 教师分节进行朗读指导,从每段的起兴“蒹葭苍苍”入手,帮助学生划分朗读节奏,标出重音。(帮助学生细致划分诗歌节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6. 在指导过后,学生自己进行试读,在学生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在伴奏下配合朗读,教师做出评价。(师生合作诵读,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形式,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

7. 在朗读过后,小组合作探究本文运用的表现手法及特点,讨论结束后,小组派代表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结束后,教师总结“双声叠韵”以及“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3)第三次朗读

8. 男女生分工,再次朗读课文,教师做出评价

9. 学生讨论诗歌出现的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并感受这些景物渲染的氛围,用词语进行概括。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景物与诗歌主人公感情的联系,帮助学生感受诗经中“兴”的手法的运用。

10. 在较为深入的了解了诗歌情感之后,深入分析伊人形象。(有利于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诗歌主题,并且将伊人形象与自身相联系,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

教学反思

优点

1. 教师讲解思路清晰,学生的反馈效果较好

2. 朗读形式多样,既丰富了课堂,又有利于帮助学生从读中感悟诗歌感情。

3. 学生的诵读能力很好,上课的态度也很积极。

不足之处

1,师生的互动较少,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

2,对知识点的讲解不够全面

3,相对于昨天听的《马说》一课,本节课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也不够开阔。

对自己的启发

1要尽可能丰富自己的课堂活动,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2备课时要认真细心,尽量多找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接受新的知识。

<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