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模块活动步骤 -> M4.活动步骤
加入:张建辉 时间:2011-08-17 14:18:05
1. 从使用中熟悉因果图工具 。因果图很简洁是刻意的,可以让学生花较少的时间学习工具,且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问题的复杂度。教师们发现,对于第一次使用因果图工具 Seeing Reason 的初学者,五至十分钟示范如何建立因素和定义关系,接着,让他们动手建立一个简单的因果图,学生的准备已足够了。学生会以不断尝试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该工具。
2. 以组为单位使用因果图工具,且两两一组较理想。以“使思考看得见”的目标而言,因果图工具是使思维可以讨论的工具。因为因果图的绘制会必然地引起学生的辩论和讨论,较重要的是,因果图是群组的工具。教师们发现两人一组时学生的表现最好,彼此会分工。
教师们也提供一个基本规则,就是所有组员都必须“拥有”因果图上的因素和关系;意思是每位组员都必须能提出证据或理由,来支持因素或关系的存在。有时候,学生彼此会不同意增加某个因素,会向教师抱怨某位同学“不让我增加我的因素!”教师宜鼓励小组成员先提出彼此同意的因素,然后再针对未有共识的因素进行讨论。
小学低年级是另外一种挑战。在小学低年级使用因果图工具最有效的方式,是整个班一起讨论,由教师帮忙绘制因果图。
3. 并非所有的工作和讨论都要在计算机上进行 。因果图绘制工具能支持从证据搜集、因果图建立、到反思的研究历程。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建立初步的因果图后,接着,进行实验或研究以搜集更多资料和证据,然后,回头修改调整他们的因果图。教师们发现写日志反思对于使学生聚焦及改进他们的作业是不可或缺的。每组学生可以结束因果图修订、打印已修订过的因果图,然后离开计算机进行讨论,并为今天的成果写下结论或总结。学生也需要一些暂时离开计算机的时间去规划下一阶段的数据搜集工作。
4. 引导学生从他们的因果图中获取核心信息 。随着研究进行及因果图演变,许多学生会自行开始合并和分类因素。但其他学生需要提示,才能了解无关的因素和冲突的关系(例如:箭头有两个方向)。有些学生将未使用的因素放在因果图的某一边,和绘制因果图的学生讨论不适合的因素和不清楚的关系对学生是有帮助的。
5. 清楚因果图完成与否。学生间的因果图,其复杂度的差异很大。某些学生会很快地完成,彷佛绘制因果图的目标是追求因素的数量和像蜘蛛网般杂乱的关系。而那些拖拖拉拉的学生,其因果图会重复之前的旧想法;举个例,他们会增加新的因素,但只是名称上的不同罢了(例如:已有岩石这个因素,再增加巨石或鹅卵石等因素)。提醒学生,简单的因果图就可以完成作业。
完成后,进入第二步 修改完善你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