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为什么会飞?
发布人:张建辉发布时间:2009-08-03 14:20:45
自然界中最卓越的飞行家—鸟类,启发了人类飞上了天空。从而推动了航空事业的发展。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鸟类是通过多种途径适应飞行的。
1.翼:翼是鸟类的飞行器官,它由前肢进化而来,鸟翼的形态及其结构十分适应飞行。
鸟翼呈流线型,这使它穿过空气时阻力很小,而且它的横切面成弯形,可产生升力和推力,保持它在空中不至于掉下来。由于各种鸟的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它们双翼的形状也多种多样。例如海鸥,海洋上广阔的空间使其双翼进化得轻而狭长,以便在海洋上空的气流中乘风飘举。相反的,鸽子的生活环境较为狭窄,因此就生有一双肌肉结实的短翼,用它靠自己的力量鼓翼飞行。
构成翼的重要成分是飞羽(也叫正羽),手骨(腕骨、掌骨及指骨)上着生的称为初级飞羽,前臂骨上着生的称为次级飞羽。二者在扇翅时产生的力不同,前者产生推力,后者产生升力。通过实验证明:若拔掉几根初级飞羽,鸟类即丧失飞行能力,而拔掉55%的次级飞羽,鸟类仍然可以飞行。
飞羽的羽轴深埋在皮肤内,羽片是由羽轴两侧平行伸出的羽支构成的,羽支两侧又生出小支,在这两侧的小支中,有一侧的羽小支上生有小钩,这些小钩勾搭在相邻羽支的不生小钩的羽小支上。所有羽支发出的这些羽小支,都用小钩勾搭起来,使羽支形成了结构严密的平面。各级羽片由外向内逐次压覆构成整体以扇击空气。最大的飞羽生在两翼和尾部。在飞行中起重要的作用。这种结构比支持蝙蝠飞行的皮膜或结构坚硬的飞机翼,有更多方面的适应飞行能刀,最突出的是,在损坏时,更易于修复和更换。
鸟类的羽毛除有飞羽外,还有廓羽、绒羽、纤羽和粉绒羽,廓羽数目最多,具有羽轴和羽片。羽轴下端不形成羽片,披在鸟体外表,使鸟构成流线型的外形。此外,廓羽还具有保温作用。绒羽无羽轴或羽轴很短,密生在飞羽之下,羽支柔软,呈蓬松状态,具有保温作用。纤羽具有发状软羽轴,在羽尖有一丛短羽支。我们拔光了羽毛的鸡身上还能发现有毛,这就是纤羽。此外,少数鸟类还有粉绒羽,它能分化成细粉,用以修饰外面的羽毛,如苍鹭就有粉绒羽。
2.胸肌:鸟类飞行时,两翼的上下扇动主要与胸大肌和小肌有关。一般来讲,二者重量之和约占体重的16—20%。胸肌附着在胸骨上,胸骨发达,上有一个高耸的突起,叫龙骨突,为强大的胸肌提供了宽大的表面。胸大肌发达,收缩能力强,可以使翅膀下压的速度快而有力,从而增大空气对翅膀的反作用力,因此也就加快了鸟类的飞行速度。胸小肌主要的作用与提翼有关,胸小肌发达,能加快提翼速度,因此看来,只有胸大肌与胸小肌有机结合,才能使鸟的双翼扇动快而有力。所以,二者对鸟类的飞行速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就两者相比较,胸大肌起的作用更显著些。
3.骨:鸟类在空中之所以能够飞行,除有强大的动力外,主要是向着减轻体重的方向发展,这在骨骼中表现特别明显。所有飞鸟的胸骨都具龙骨突,虽然面积很大,但却又薄又轻,同时也使胸骨得以加固。鸟类和其他较高级的脊椎动物相比较,头骨、躯干骨和椎骨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愈合,尾骨显著退化,前肢的手骨简化和愈合后仅仅能在一个平面上作折翅及张翅的关节运动。另外一些本来是由关节连接的骨,也愈合成块,借以抵抗压力并减轻重量。大多数鸟的骨都是中空的,并有充气现象,其中有一些内部有骨丝支架,使其既轻又不失坚固性。有人测量过一只体重
鸟类在减轻体重方面除表现在骨骼以外,还表现在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上:鸟类口内无齿,消化道短而细,特别是直肠极短,不贮存粪便;体内无膀胱,肾脏生成的尿可及时排出体外;一些鸟类的雌体一侧的卵巢退化,卵也逐个成熟等等,这些都使鸟类的负荷得到减轻,从而利于空中飞行。
4.肺和气囊:鸟类有一对红色的体积不大的肺,它是由一系列分支精细的气管构成的,气管进入肺后形成初级支气管、次级支气管和三级支气管,以及由其发出的呼吸性毛细支气管。呼吸性毛细管是鸟类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鸟的呼吸除了肺以外,还与气囊密切相关。气囊由薄膜组成,与肺相通,分布于内脏、肌肉之间。鸟类的气囊不少于9个,前边的气囊与呼气有关,又叫呼气囊。后边的气囊与吸气有关又叫吸气囊。吸入的大部分新鲜空气贮于后气囊,排出的陈气先贮于前气囊。吸气时,肺内的气流入前气囊有气体经过肺的呼吸性毛细管进行一次气体交换。而呼气时,从后气囊出来的新鲜空气又流过肺的呼吸性毛细管进行一次气体交换,这样,每呼吸一次,肺内的气体成分得到两次气体交换,所以这种呼吸又叫双重呼吸。双重呼吸使得空气的通透量很大,气体的交换率也相当高,所以尽管鸟的肺体积很小,由于气囊的辅助作用,足以保证了鸟类飞行时对氧的高需求量。
气囊除了辅助呼吸以外,还可调节鸟体体温,鸟类在鼓翼飞行时,体内会产生大量的热,但由于此时大量的冷空气进出气囊,所以体温就得到了及时地控制,不致过高。另外,气囊填充在内脏之间,还可减小内脏之间的摩擦。
5.视力:优良的视力是飞行的另一个必须条件。鸟类的视力在动物界中可以说是最锐利的。例如,兀鹫在距离地面
鸟类不仅视力敏锐,能看清极远的物体,而且还可看清极近的物体。一只黄鹂捕食时,要随时眼观四方,提防远处突然出现的老鹰的袭击,同时还可迅速地调节视力,改变焦点(将眼球的水晶体由扁平挤成圆形)注视眼前几厘米处的一只小虫或虫卵。难怪有人讲鸟类的眼睛既是望远镜又是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