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鸟态万千

鸟类的歌唱家

发布人:张建辉发布时间:2009-08-03 14:39:48

 

在鸟类王国中,出类拔萃的音乐家是很多的。云雀的歌声优美嘹亮,它往往从地面到天空,边飞边鸣,直至隐没在云雾之中,因而又有“告天鸟”之称。丹顶鹤的歌声,高亢而响亮。它的气管很长,在胸上部弯曲着,好像喇叭一样,所以鸣声很大。《诗经》赞美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显然,古人在这里是称颂丹顶鹤在云霄中飞翔时发出的清脆鸣声。

号称“金衣公主”的黄鹂,以善于歌唱而著称于动物界。它的歌声圆润流畅,音节变化多端,富有韵律。杜鹃既是歌手,又是春天的使者。它又叫布谷鸟,可分为好多种,如大杜鹃、小杜鹃、四声杜鹃和棕腹杜鹃等。它们的外貌虽然相差无几,可是鸣声却大不相同:大杜鹃“播谷、播谷”地叫个不停,四声杜鹃催着人们“快快播谷,快快播谷”,而小杜鹃的歌声好像是“有钱打酒喝喝”,棕腹杜鹃的鸣声则像女孩子在问“找谁,找谁”。

不少鸟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柳莺声调激昂洪亮,紫燕像是喃喃细语,画眉的鸣声清脆动人,悠扬婉转。更为奇特的是,有些鸟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歌声,还能模仿其他鸟的鸣声。我国著名的鸟类歌唱家百灵鸟,就能模仿其他鸟的鸣声以及猫叫、婴儿啼哭等声音。美国的拟物鸟自己有奇妙的歌声;还掌握了雄鹰的嘶叫声、夜莺的鸣声、家禽的“咯咯”声以惟肖,十分逼真,真不愧为全能的“口技演员”。巧嘴学舌的鹦鹉就更有趣了,它会模仿人的说话声。所以,在动物园装有鹦鹉的笼子外面,常常围满了游人。孩子们对着鸟笼喊;“你好!”这时,笼中的鹦鹉便清楚地回答:“你好!”逗得孩子们嬉笑不止。

为什么鸟类会唱歌呢?切开鸟的喉部,我们可以发现,它有一根较长的气管,上达咽喉,下面分为左右两支气管,分别通入左右肺内。鸟类是没有声带的,它们特有的发声器官——鸣管,就在两支气管分叉的地方。鸣管内有弹性薄膜——声膜,鸣声就是由肺里吹出的气流振动声膜而产生的。鸵鸟和兀鹰的鸣管很简单,所以很少发声。鹑鸡虽有完整的鸣管,但缺少使声膜振动的肌肉——鸣肌,不能自如地调节声膜的振动,因而也很少鸣叫。有些鸟能鸣叫,可是声音单调,这是因为它们只有两三对鸣肌的缘故。而善于唱歌的鸟类不仅有完善的鸣管,而且鸣肌发达,一般都有四五对,能较好地调节声膜的振动,从而发出各种优美悦耳的鸣声。

鸟类歌唱家们究竟在唱些什么呢?它们是在传递什么信息吗?现在,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专门的磁带库,用来放置录有动物声音的磁带。如英国广播公司的磁带库中有400多种鸟声,彼得堡大学收藏有80多种鸟发出的约700种声音的录音。前苏联的一位鸟类学家,还专门编了一本《鸟语辞典》。只要查一查《鸟语辞典》,就可知道这些鸟在唱些什么,代表什么意思了。在众多的鸟类中,最饶舌的要数八哥、乌鸦和寒鸦了,它们各有“词汇”三百,堪称能说会道。

研究表明,鸟类并不是为人类而演唱的。雄鸟大多用悦耳的歌声向异性发出“请到这里来”的邀请,这时它们唱的是情歌。当然,鸟类的鸣声还有其他含义,比如告诫其他鸟:“这是我的领土,切勿入内”,等等。

人们都以为母鸡是很笨的。其实,它们的语汇是很丰富的。母鸡惊叫时就有好几种不同的声音,有的表示老鹰空袭,有的警告猛兽来犯。小鸡会根据不同声音做出反应:遇前者,往妈妈的翅膀下一钻;遇后者,则四散奔逃,寻隙躲藏。有时,母鸡会发出“咯咯”的叫声,不紧也不慢,表示“妈妈就在你们身边”。小鸡听到这充满母爱的声音后,即使天塌下来也不怕了。母鸡通知小鸡吃食的声音也有几种。例如,有的表示“我找到吃的了”,有的则表示“这里有美味佳肴”。

母鸡在孵蛋时常发出“咕咕咕,咯咯咯”的声音,它是在同谁“说话”呢?是同蛋中的小鸡吗?科学家把高灵敏度的话筒放在鸡窝里,这种话筒可以接收十分轻微的声响。小鸡破壳前两三天,话筒开始接收到一些奇妙的声音。开始时,声音很轻,以后逐渐变响,最后在快要破壳的时候,这种声音就变成我们熟悉的“叽叽叽”的小鸡叫声了。如果你把耳朵贴在蛋壳上,可以很清楚地听到这种声音。

原来这是未出蛋壳的小鸡在“说话”!它又是在同谁“说话”呢?是同母鸡吗?科学家用监听仪、录音机和电视摄像机做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孵化过程中,鸡蛋确实会“说话”,它是在同母鸡进行有趣的“对话”。母鸡听到蛋中小鸡的“叽叽”声后,会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来应答。母鸡和小鸡一应一答,持续“对话”。几个小时后,小鸡便纷纷破壳而出。

奇怪的是,虽然蛋是在不同日子先后下的,但小鸡却差不多同时钻出蛋壳。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认为,母鸡在孵蛋时发出的叫声,对小鸡的发育起着刺激和调节作用,可以让宝宝们同时出世。

事情果真如此吗?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让母鸡在一个房间里对一些没有受精的鸡蛋进行孵化,当然这种鸡蛋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这同时,科学家用高灵敏度的话筒把母鸡孵蛋时发出的叫声接收下来,通过线路传递到隔壁房间的一个人工孵化器中,用扬声器播放给正在孵化的受精鸡蛋听。再把人工孵化器里鸡蛋发出的“吱吱叽叽”声,通过另一路扬声器线路传给这只母鸡听。就这样,分别在两间屋里的母鸡和鸡蛋,像打电话似地进行“对话”。结果,人工孵化器中的小鸡几乎同时出壳了。

科学家发现,母鸡对小鸡的亲切呼唤,可以使蛋壳中的小鸡感到十分安全。而小鸡的叫声,又可以使母鸡及时了解它的“要求”。如果小鸡“说”“我太热了”或“我太冷了”,母鸡便能根据孩子的“要求”及时翻动鸡蛋,或暂时离窝散热,或伏在蛋上加温。这样巧妙地调节温度,能使一窝鸡蛋中胚胎发育的进度基本上一致,并保证小鸡发育良好。

除了家鸡之外,科学家还研究了野鸭、海鸥、海鸠、天鹅等多种野生鸟类的孵蛋过程,发现它们也和自己的蛋进行“对话”。可见,这种现象在鸟孵蛋时是普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