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消化管
发布人:张建辉发布时间:2009-12-28 14:19:25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消化管(除口腔以外)各段的结构基本相同,由内向外一般可分为四层。
1.粘膜层 粘膜衬于腔面,在粘膜上皮之下为结缔组织构成的固有膜。具有保护、吸收和分泌功能。
2.粘膜下层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它使粘膜具有一定移动性。
3.肌层 除在咽、食管上段与肛门部的肌层为横纹肌外,其余部分的肌层均为平滑肌。平滑肌的排列一般分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在肌层内有肌间神经丛支配平滑肌的活动。通常将上述的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统称为壁内神经丛。
4.外膜 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消化管最外层。胃肠的外膜称为浆膜,其表面系单层扁平上皮(又称间皮)。
二、消化管各段的解剖
1.口腔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其前壁为唇,两侧壁为颊,下壁(底)为软组织和舌,上壁(顶)为腭(前2/3为硬腭,后1/3为软腭),软腭后缘正中有乳头状突起,称腭垂,其两侧各有两条弓形粘膜皱襞,前者称为腭舌弓,后者称为腭咽弓,前后两皱襞间的凹陷内有卵圆形的腭扁桃体,属淋巴组织。软腭后缘、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此为口腔和咽连通处。整个口腔内表面由粘膜覆盖。口腔内还有牙,牙是人体最硬的器官,嵌于上、下颌骨的牙槽内。在人的一生中,先后有两组牙发生,第一组称为乳牙,一般在生后6个月开始萌出,3岁初生全,共20个,6岁开始先后自然脱落,并逐渐长出第二组牙(恒牙)替换全部乳牙,恒牙共32个,乳牙和恒牙的排列顺序如表3-1所示。牙是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的器官,对语言、发音亦有辅助的作用。舌位于口腔底,它是被覆粘膜的肌性器官,具有协助嘴嚼、吞咽、辅助发音和感受味觉功能。在舌背面及侧缘有不同形状的粘膜突起称舌乳头。较大的轮廓乳头和呈红色钝圆形的菌状乳头上的粘膜上皮中含有味蕾,是味觉感受器,有感受各种味觉功能。口腔腺又称唾液腺,分泌唾液,有湿润口腔粘膜、清洁口腔,混合食物形成食团和促进消化食物作用。
2.咽 咽是一个垂直的肌性管道,略呈漏斗形,前后略扁,位于鼻腔,口腔的后方。其上方的顶接颅底,下方与食管相连。咽自上而下分别与鼻腔、口腔、喉相通,因此可分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鼻咽部的侧壁上,左右各有一个咽鼓管口,鼻咽通过咽鼓管和中耳鼓室相通。
3.食管 是一前后扁窄的肌性长管,是消化管最狭窄的部分。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平面续咽,向下穿过膈肌进入腹腔,与胃的贲门连接,全长约
4.胃 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有前壁和后壁。上缘为凹缘,较短,朝右上方,称胃小弯,下缘为凸缘,较长,朝左下方,称胃大弯。胃与食管连接处的入口,称贲门,胃的下端与十二指肠连接处的出口,称幽门,幽门处的环形肌特别发达,形成幽门括约肌。
胃可分为四部:近贲门的部分称为贲门部,自贲门向左上方突出的部分称为胃底。自角切迹右侧至幽门的部分称为幽门部(幽门部以中间沟为界分为左侧的幽门窦和右侧更为缩窄的幽门管)。胃底和幽门部之间的部分称为胃体。
5.小肠 是消化管最长的一段,上端起自胃的幽门,下端与盲肠相连,成人的小肠全长约5~
6.大肠 是消化管的末段,长约
7.盲肠 是大肠的起始部,一般位于右髂窝内,长仅6~
一般说来,大肠口径较粗,肠壁较薄。除直肠与阑尾外,结肠和盲肠表面有沿肠纵轴排列的三条彼此平行结肠带。它是由纵行肌增厚形成的。由于结肠带较肠管短,因而使带间肠壁形成多数横沟隔开的囊状突起,称为结肠袋,在结肠袋附近,由于浆膜下脂肪聚集,形成许多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突起,叫肠脂垂。这三个形态特点是辨别大肠和小肠的重要标志。
8.直肠 位于盆腔内,长约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