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食物在胃肠中的消化 -> 拓展阅读

胃的运动

发布人:张建辉发布时间:2009-12-29 11:27:19

 

一、胃的运动形式及其调节

1.紧张性收缩  胃壁平滑肌经常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称紧张性收缩,其意义在于维持胃内一定的压力和胃的形状、位置。当胃内充满食物时,紧张性收缩加强,所产生的压力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和促进食糜向十二指肠移行。

2.容受性舒张  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部肌肉舒张,这种舒张使胃能适应大量食物的涌入,而胃内压上升不多,以完成贮存食物的功能,故称容受性舒张。

3.蠕动  食物进入胃后约5分钟,胃即开始蠕动,蠕动波从胃体中部开始,逐渐推向幽门。蠕动开始时不很明显,越近幽门,收缩越强,收播速度越快。蠕动波的频率每分钟的3次,约需1分钟到达幽门。因此,通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胃反复蠕动可使胃液与食物充分混合,并推送胃内容物分批通过幽门入十二指肠。

因此,胃的运动对食物消化起着三种作用:①贮存食物;②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变成半流体的食糜;③将食糜分批排入十二指肠。

胃运动也受神经和某些体液因素调节。神经调节与胃液分泌的调节基本相同,只是迷走神经对胃运动具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影响。胃的容受性舒张是通过迷走神经的抑制性传出纤维实现的,其末梢释放的递质可能是某种肽类物质。胃的其他运动则是通过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传出纤维实现的,兴奋性传出纤维兴奋时,胃的收缩频率和强度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其作用相反。胃肠激素对胃运动的影响也包括两方面:胃泌素和胃动素促进胃的运动;促胰液素和抑胃肽则抑制胃的运动。

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胃的排空是指胃的内容物被排放到十二指肠的过程。一般在食物入胃后5分钟就开始有部份排入十二指肠。胃对不同食物的排空速度是不同的,这同食物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组成有关。流体食物比固体食物排空快,颗粒小的食物比颗粒大的食物排空快。在三种主要食物成份中,糖类较蛋白质的排空快,蛋白质又比脂肪类排空快。人们日常的食物都是混合性的,一次用餐的食物由胃完全排空一般需46小时。

胃的排空主要取决于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压力差的大小直接随胃内压而变化。胃的运动是产生胃内压的根源,因而也是促进胃排空的原动力。任何促进胃运动加强的因素(见前文)均加速排空。另一方面,当一部份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后,由于食糜刺激肠壁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以及刺激小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抑胃肽抑制胃运动,则延缓胃排空。随着肠内盐酸被中和,食物的消化产物被吸收,上述抑制胃运动的因素也逐渐消除,胃的运动又逐渐加强,又推送一部份食糜入十二指肠,如此反复进行,直到胃内食糜完全排空为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对胃运动的抑制作用,具有自动控制的性质,是实现胃排空的重要机制。正常时胃的排空是间断的,这是由促进胃运动和抑制胃运动两种作用相互消长的结果。

三、呕吐

呕吐是指胃和肠内容物被强力挤压,通过食管,从口腔驱出的动作。呕吐动作包括以下过程:呕吐前常伴有恶心、流涎、出汗、呼吸急促和心跳加快等植物性神经兴奋的症状。呕吐时,深吸气,声门紧闭;胃体和食管舒张;腹肌和膈肌猛烈收缩,急剧增加的腹内压和胸内压挤压胃内容物,通过食管而从口腔吐出。有时,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运动也急剧增强,由于胃舒张而十二指肠收缩,于是十二指肠内容物(如胆汁、小肠液)倒流入胃一起吐出。

上述呕吐动作是复杂的反射活动。机械的和化学的刺激作用于舌根、咽、胃、大小肠、胆总管等处的感受器可引起呕吐。胃肠道以外的器官,如泌尿生殖器官、视觉、味觉、嗅觉和内耳前庭位置觉等感受器受到异常刺激时也可引起呕吐。当上述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传入冲动由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内的传入纤维、舌咽神经以及其它神经传至延髓的呕吐中枢。由中枢发出的冲动,则沿迷走神经、交感神经、膈神经和脊神经等的传出纤维传至胃、肠、膈肌和腹壁肌肉等处。

呕吐中枢位于延髓外侧网状结构的背外侧缘,脑积水和脑瘤等引起颅内压增高,可直接刺激该中枢而引起呕吐。呕吐中枢与其它植物性机能中枢有密切联系。因此,呕吐时常出现出汗、脸色苍白、心动过速等。在延髓呕吐中枢附近,存在一个特殊的化学感受区,血液和脑脊液中的某些催吐物(例如中枢性催吐药—阿朴吗啡)就是刺激了该化学感受区,通过它再兴奋呕吐中枢。

呕吐可将胃内有害的物质排出。因此,它是一种具有保护意义的防御反射。但呕吐对人体也有不利的一面,若长期剧烈的呕吐,不仅影响正常进食和消化活动,而且使大量消化液丢失,造成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