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一个定位
发布人:刘海生发布时间:2013-06-09 14:12:1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3e9a50100frua.html
我这个人写东西总是很难产(笨),再加上工作忙(借口),所以虽有博客这个自留地,但却总是让它荒着。今天,看了一叶知秋的博文,一时心血来潮,就决定抛开今天上午的工作计划,给自己这块自留地锄锄草、施施肥。
这一段时间来,脑袋里装了不少东西,但却是一团乱麻,顾不上梳理(又找借口了,呵呵)。
10月份的时候,去秦皇岛参加了个“河北省英特尔未来教育经验交流会”,最近,又到上海参加了“1:1数字化教学研讨会”和“上海英特尔未来教育经验交流会”。
参加这样的几个会,我的目标就是想了解一下自己(包括石家庄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发展以及个人)所在的位置。当然,别人的经验也是要捎带学学的。
“捎带学学别人的经验”,对于这样的说法,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我有些另类,也可能有些人还会嗤之以鼻。我之所以要冒这个“大不韪”,是因为我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学别人首先要知自己,否则就会落入东施效颦的窠臼。
这次去上海,在火车上,同行的两个校长就国学经典诵读这个话题聊得是热火朝天,而我则在旁边一言不发。后来,那两位校长中的一个和我独处的时候又扯到了这个话题。他问我是怎么看这个事儿的?我忍不住就大发了一通谬论(修养还是不到家啊)。
我的观点大意是,国学经典诵读的确是个好东西,但好东西用好了才是好东西,否则他就会成为一个坏东西。让孩子们读读背背挺好,但千万不要去讲解,更不要去“践行”;要有所选择,而且是越老的越好,像诗经、道德经、论语、大学、中庸等。诵读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孩子将来能读懂这些经典(现在很少有人能读懂这些经典),从而能够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为什么是我们,而不是去照着古人行事。我是支持经典诵读的,因为我们只有了解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我们,我们才能真正学到别人的先进经验,从而更好的发展自己。否则只能是照猫画虎,学到些皮毛而已。君不见,一百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学别人,可我们学到了些什么呢?这不,现在洋经验不灵了,我们又返回来学祖宗。但不论是学洋人还是学祖宗,都是要讲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要知道自己。
总而言之,别人的经验是可以学的,但前提是要知道自己。
经常省吾身,才能越来越了解自己。比较清楚地了解了自己,才能给自己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才能不妄自菲薄,不牢骚太甚,也才能够脚踏实地不断前进。
说了这么多,觉得还是乱麻一团。不白费劲了,讨个巧——借毛主席两句诗结束吧:牢骚太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更多阅读(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