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课:打花巴掌
发布人:刘晋辉发布时间:2014-04-18 09:22:49
《打花巴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父辈们的一些童年游戏,热爱童谣,从而走近父辈们的儿时生活。
2、知识目标:通过游戏环节,能够准确的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型。
3、技能目标:通过学唱这首北京童谣,了解北京童谣中的儿化音,能够运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做到咬字吐字准确、清楚。
教材分析:
《打花巴掌》是一首说唱风格的北京儿歌,“打花巴掌”是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两人一组,边拍手边按节奏数着花的名字,念着合辙押韵的顺口溜。这些鼓励孩子们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的新词,赋予了打花巴掌新的生命,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歌游戏。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音乐课件、钢琴等。
教学难点:节奏型:XXXX X | 及 X. X XX | XX X |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拍手演唱歌曲,并体会说唱风格的儿歌 ,感受童年游戏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进入情景(5分钟)
1、播放童谣视频----拍手歌,引出本单元的课题:童年游戏。(出示课题)
2、提问孩子们经常玩的游戏,作一简单回答。
3、提问“你想知道老师的童年时代都玩什么游戏吗?”以此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从而进入分组闯关游戏环节。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支撑目标2
1、第一关:读节奏(节奏见课件)
分组练习,用嘴读或者用手打出来。教师从旁观察、指导。
2、第二关:按节奏读歌词(详见课件)
分组练习,最先答对小组加星,教师从旁观察指导。
3、第三关:唱歌谱(详见课件)
基于二年级学生实际水平,可先从较为简单的简谱入手,因为我校的葫芦丝教材中使用的均为简谱,可方便学生演唱。在小组自学有困难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帮助。
三、合作交流(20分钟)支撑目标3、1
4、第四关:完整学唱歌曲
教师可先做范唱,之后学生开始合伴奏学唱,教师可采用钢伴进行重点部分指导,合伴奏音乐进行完整的演唱。
教学中教师要完成以下问题:
1)本首歌曲不同于其他歌曲的演唱形式,这首歌曲的前半部分叫数板,节奏要准确。后半部分才是演唱,注意附点音符的演唱。
2)重点指出陌生字 和儿化音的字,在演唱中如有错误要及时纠正。
3) 学唱歌曲时,指导学生使用活泼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打花巴掌》,吐字、咬字准确、清楚。
5、第五关:猜花名;以游戏的方式理解歌词中的花朵。
6、第六关:小组合作展示,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在表演前给出学生5分钟左右的排练时间。在表演结束后,教师和其他组成员应给予相应的评价。
7、闯关结束,播放系列老师的童年的游戏,使孩子们能够了解父辈们的儿时生活……
四、拓展提升(5分钟)
我是小作家:为歌曲进行歌词创编,续写五、六月歌词,教师可以在押韵这方面做以提示(每两个乐句唱词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很顺口、很好听,这种特点叫做“押韵”)。
五、小结:
师:在欢乐的游戏中,我们重温了父辈们儿时的快乐时光,我相信肯定还有更多好听的童谣在等着你去学习,如果你还没有玩够的话,那么就期待一下下一节舞蹈课上,郝老师会给大家带来更好玩的童谣吧。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游戏闯关的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旨在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堂的表现可以看出这一设计意图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课上同学们参与性很高,回答问题积极,各个关卡环环相扣,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节奏、识谱、歌曲学唱等学习任务,唯一不足的是孩子们在第一关上耽误的时间有些多,因此在上课中我果断的把第六关:小组展示环节,放到了下一节课再进行,保证了本节课上各环节的时间和实际学习效果,总体看来孩子们本节课是在欢乐的情境中快乐的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知识的拓展这一方面也很好的让孩子们了解了父辈的生活,拉近的亲情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