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行动研究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人:韩俊卿发布时间:2013-07-19 13:19:04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如何将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切实有效地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解决课改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教学行动研究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本文阐述并分析了笔者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所作的一轮教学行动研究的成果,探讨行动研究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反思;行动研究;小学数学。
教学行动研究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分析,并在教学过程中作出相应决策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教学反思的主体是教师,对象是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自己去观察、发现和内省。今天,我想结合自己一年来对“行动研究”探讨的成果,和大家谈谈行动研究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运用。
一、行动研究之“发现问题”
审视当前的应用题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在一部分学生具备了高超解题能力和技巧的同时,另一部分学生在应用题面前丧失信心;(2)不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思考,提出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为了查清导致学生在应用题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我对所任教的一个班5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收集到了关于学生对应用题学习以及对教师反馈的态度等方面的有关资料。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后,我意识到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过分强调了应用题教学的思维训练价值;(2)学生缺乏实践活动,不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二、行动研究之“制定方案”
我在参阅了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和理论后,决定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应用题教学与生活实践结伴进行。并在教学中遵循如下几条原则:(1)主体性原则。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的作用。(2)目标性原则。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起定向作用,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也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3)针对性原则。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教学内容各有千秋,教学中要体现差异性,具有针对性。(4)实践性原则。教学目标解决的是教师要“教什么”的问题,教学时间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更具有策略意义,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5)有效性原则。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贵在有效。教学中所有教学策略的选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情景的创设等,都必须注重实效。
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行动研究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解决问题阶段和统一认识阶段。从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始,我在课堂上对应用题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先后进行了共为期8周的教学行动研究。
三、行动研究之“实施方案”
(一)第一阶段: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在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现实的生活材料,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从而更多地关注社会,对生活现象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我设计了以下情境:体育课上我们经常赛跑,今天我们进行一次竞走,竞走的路程是从教室的东边到西边这一段距离,如果同桌二人合作走完这一段路程,谁能想一种最好的办法,使所用的时间最短?(小组讨论)并让学生出来演示。
生1(演示):我们俩一前一后走。
生2(演示):他们俩这样走用的时间长。我们俩从中间分别向两边,这样走用的时间最短。
生3(演示):我们俩分别从两边对着走,最后两人碰头了。这样走用的时间最短。
师:哪一种走法最好?
生:最后一种走法最好。因为他们俩用的时间相同。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相遇问题”。像他俩这样从两个不同的地方同时开始走,我们说“同时从两地出发”,“面对面”地走,叫“相向而行”;最后两人“碰头”了,叫“相遇”。相遇时,他们两人用的时间怎样?(相同)我们把两人相遇时用的时间叫“相遇时间”。接下去教师请学生叙述“相遇”过 程。同时导入新课,出示线段图,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叙述:
生:小强和小利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70米,小利每分钟走65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教师故意省略了问题)
到这时学生已具体感知相向运动的特点,在头脑中形成运动过程的表象,学生自己生动活泼的演示,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第二阶段:组内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提出之后,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于应用题教学,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明题意。小组讨论时,要按照下列步骤进行: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
例如:对上面的应用题,有学生马上提出这不是一道完整的应用题,接着学生补充问题:
生1:小利和小强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生2:小强和小利各走了多少米?
生3:小强和小利1分钟共走多少米?
生4: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
(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选择两家的距离为多少米作为研究。
这一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就连小组中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叙述此类问题。彻底改变了教师一一提问,学生随教师一步步回答的被动学习状况,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和解答问题的能力随之提高。
(三)第三阶段:小组交流,统一认识
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小组之间交流讨论,最终统一认识。小组之间通过探究,得出了解题方法,但可能有一部分学生的结论是不完整的,或者是烦琐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时就需要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从中选出最佳方法,统一学生的认识。
例如:上题学生1答,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可以用小强4分钟走的米数加小利4分钟走的米数,70×4+65×4
学生2答:我的方法和他的方法不同。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他们两人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应先求他们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先把两人的速度加起来,然后再乘以4,即(70+65)×4。
我马上接上讲解速度和。
通过小组的讨论,这道题解答的已经比较完整了。
四、行动研究之“教学反思”
通过一学期的对应用题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运用,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对应用题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方面有了一定提高,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以前在应用题教学上所面临的问题,也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不过在开展此轮行动研究中,又发现了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学生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限制,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不能较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来加以解决。不过这将成为我下一轮的行动研究的起点。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行动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学行动研究,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更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董会计.意外中诞生的行动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平衡.陕西教育.2007年7期-50-50页。
[2]郑金洲等.行动研究指导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