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资源中心 -> 案例

(体育)体育锻炼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发布人:韩俊卿发布时间:2013-07-19 14:32:46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面对家长的期望和现代社会人才的竞争,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一些学生由于缺乏心理承力和适应能力,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加之疏导不及时,从而产生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做为一名体育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影响,本文就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谈一谈粗浅认识。

一、问题提出

人的发展无外乎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心理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标志。然而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情绪、自我概念、人格、意志品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等不同的心理健康层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水平、不同程度的体育运动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各种不同影响,重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现已成为各小学体育教学中重要环节之一。心理健康作为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核心部分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公正而合理”的对待而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特点,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对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体育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一种体育过程。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曾满腔热情地歌颂道:体育是“勇气”,是“乐趣”,它能使人“内心充满欢喜”、“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证明,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 包括心理健康) 、增强体质、发展身体是一种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是任何其它活动都不能取代的。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是充满自信的,因为他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比较了解,相信自己的身体是可以保证目标的实现的。从一个健康的身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何止是体格外表的美感?那源源不断流淌出来的坚韧性、灵巧性和自信心,使我们能够感受到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体育不是生存技能,也不是大多数人的谋生的手段,但它却体现了生命的价值。一个左顾右盼的人与一个勇往直前的人怎能同日而语呢?前者必定要比后者的麻烦多,后者必定要比前者的成功率高。因此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关系。 国外的一些材料也表明:儿童心理健康与否,与是否参加体育活动有密切联系。

三、理论依据

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有较长历史,学者们在关注心理健康内涵同时,对何种方式能有效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探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探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成为了近年来国内外运动心理学界的关注的焦点。有资料显示我国当代中小学中34%有心理障碍,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异常,由此产生了许多家庭和社会悲剧。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方而的关注。本文希望在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关系之后,人们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可能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效而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为保障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四、研究的方法及基本过程

(一)研究方法:

1. 资料收集;收集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取长补短。

2. 经验总结:运用课堂教学实践,推广并实施。

3. 个案研究法: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个案追踪,了解掌握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心理变化,有效的对其对症下药。

4. 参考文献法:查阅有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案例。2012年8月 搜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构思研究框架

(二)研究基本过程:

9月到10月 制定研究计划,以所带班级开展实验

2012年11月至12月    根据在试验班级的经验,在年级或全校逐步推广

2013年1月   阶段性总结,撰写研究日志

2012年2月   整理实验成果,上传日志、图片等

2012年3月   梳理资料,准备结题

五、研究的成效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拓展课间活动的功能,有必要对传统的课间活动形式进行改革。没有各种体力的发展,就谈不上人的发展,随着终身体育的兴起,各国都非常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体育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自主自愿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实践,使学生充分体验体育锻炼的乐趣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爱好和兴趣,同时通过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体育锻炼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加强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正确的体育态度和人生态度。同时它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调整学生的身心疲劳,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学生的精神,增强学生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给学生创造多彩的锻炼天地,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然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紧密而又不可分,对提高小学生体育锻炼成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体育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随着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将突破理论的范畴逐渐运用到实践教育中,并将越来越受到广泛的认可。

六、结论与建议

首先,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使之形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其次,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努力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再次,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决不是全部。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身体健康,那将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为培养身心真正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少年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