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器乐多元资源整合利用中培养小学生音乐素养的行动研究方案
发布人:韩俊卿发布时间:2013-07-19 14:50:56
一、 问题的提出:
音乐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表现领域更体现出一种技能性的特点,而演奏器乐更离不开具体的操作和演奏实践,在演奏实践中才能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是音乐课程各学段的共性目标。器乐演奏种类繁多,音乐课程标准更明确规定演奏为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其中打击乐演奏能力具有表现力强,难度基本不大,易为小学生掌握的特点。打击乐演奏又具有适应性强,可与各种器乐配合进行群体演奏或伴奏,以展示音乐魅力,且声势浩大,吸引力、凝聚强,易激发人们参与兴趣等特点,很受小学生欢迎,对培养小学生体验和掌握音乐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发展小学生音乐素质,培养小学生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意志力以及良好性格的养成,增强小学生群体和谐合作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打击乐演奏所需器材、场地等既可因陋优简、废旧物加工利用乃至创造成简易打击乐,也可使用规范化设施,灵活性大,各种器乐与打击乐整合进行演奏活动,既可在音乐课堂组织开展,也可在课外兴趣小组组织开展,还可在各种节日与庆典活动中广泛应用,并能为各种类型学校选择推广迁移。这就充分挖掘和利用、发挥了器乐的多元资源的各自优势,为培养小学生音乐素质服务。因此,开展器乐多元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培养小学生音乐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各种器乐演奏活动,尤其是打击乐演奏活动发展至今,因所使用器乐不同,民族传统不同,呈现多元倾向,如中国民间(和戏剧表演)的锣鼓铙打击乐、腰鼓打击乐和外国流行的铃鼓类打击乐、鼓号打击吹奏乐,当代流行的架子鼓打击乐等,在小学音乐教学或音乐兴趣小组活动中均可在不同程度上开展,而中国传统民乐器乐演奏和欧美西式管弦乐演奏,也都能在小学音乐课堂和课外活动中开展对培养小学生音乐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小学生受其年龄特征及音乐素质基础的限制,小学的多元器乐教育只能属于启蒙性质,着眼于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打基础。因此,我们选择本课题作为《器乐教学中的学生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的子课题进行探讨。
二、 研究的目标:
1、 理论目标:
(1) 探讨多元器乐资源整合利用对培养小学生音乐素质的主要功能;
(2) 探讨多元器乐资源整合利用,培养小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原则;
(3) 探讨开展多元器乐资源整合活动,培养小学生音乐素质的方法途径。
2、 实践目标:
(1) 激发小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和学习、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美的兴趣的主动性;
(2) 培养小学生基本音乐素质。
三、 研究的理论假设:
只要能有计划、分层次、多形式地在学校中开展多元器乐资源整合利用活动,就能够激发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小学生音乐素质,增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效果。
四、 研究的方法步骤:
1、 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即在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状态下,遵循"计划--实施--反馈--纠正"的程序,边行动、边研究,周而复始,循序提高,追求完美,整体优化。
2、 研究对象:整群抽取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全体学生为面上研究对象。其中林静、马玉燕、黄锦绣为高、中、低三个年段的实验班。
3、 研究措施:
第一阶段:(2007、3-2007、7)
(1) 整体研究小学1-6年级教材中可以使用的器乐类型、特点与演奏技能与使用范围,按高中低年级编成“小学常用器乐资源简介”文本。
(2) 根据高中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各自选择2-4项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在音乐课或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进行基础性演奏技能训练,并能为适当的乐曲进行演奏或伴奏。
(3) 实验教师设计指导学生进行器乐(以打击乐为主)练习的教学方案并开展教学观摩、评点与反思。
(4) 各级段选择一种乐器(打击乐为主)组织实验兴趣小组进行专项提高性训练。
第二阶段(2008、9-2009、6)
(5) 实验班和实验兴趣小组开展二种器乐整合的专项训练活动与音乐展示活动,含器乐独奏、合奏、伴奏等展示活动。
(6) 定期或结合节日活动开展体现器乐多元资源整合的音乐汇报活动或演出活动。
五、 研究检测项目
1、 听音辩音能力(人声的不同、打击乐音色的不同,常见乐器音乐的不同)
2、 情绪情感体验能力(表情、速度、力度)
3、 演唱演奏能力(音准、节奏、姿势)
六、 研究阶段安排
1、 准备阶段
2、 实施阶段
3、 结题阶段
附:安排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