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资源中心 -> 案例

(美术)小学美术教学中作品展与评的研究方案

发布人:韩俊卿发布时间:2013-07-19 14:58:51

 

一 研究背景

美术作品展评活动作为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通过美术作品展评活动,可以及时的反馈各项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参与、协作、探讨、交流、发展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与肯定的平台,使每一位学生参与、体验美术创作的过程,达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鉴赏水平审美能力的提高。但学生对现有的作品展评方式缺乏兴趣,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参与的机会少,整个评价过程基本由教师一手代办,学生在评价时苦于评价语言的匮乏,基于现状,研究构建一种作品展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和鉴赏水平,使美术课堂中作品展评这个小环节发挥大作用。

国内外的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学生的评论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而评价能力的培养要依托于美术作品展评这一环节。通过调查、网上检索查阅各种资料,结合亲身实践以及教研活动,将已涉及到的美术作品展评方式整理为以下几大类:等级评价、自评式、互评式、推优式、评价表等方式。这些评价方式在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方面都或多或少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单一的使用也会造成一些弊端:例如:等级评价,往往以教师个人的审美倾向和对学生的主观印象来评价,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兴趣爱好的发挥;自评式与互评式的展评方式,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教师操作时往往存在为评价而评价的情况,评价效应短期化,缺乏对学生作品的纵向、系统的评价;推优式作品展评方式,能够调动优等生的积极性,但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标准单一化。不能体现多维性和多极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评价表式的作品展评方式,将自评、互评、共评过程独立起来,不能融合在一起,忽视了学生相互交流与沟通。

我们的设想:构建一种美术作品的展评方式,能够弥补单一评价方式的缺陷,而又能将几种展评方式的优势有机结合,最终达到通过一种较为科学的评价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构建的美术作品展评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带动绘画水平的提高。

意义: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方面。而一种好的作品展评方式,恰恰是提高学生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展评过程中,学生既要欣赏作品,又要组织语言表述与交换彼此的观点,这期间渗透着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这也正体现了美术课程标准中对美术课程价值的阐释。

三、研究内容

对小学美术作品展评方式的行动研究,探讨构建有益学生发展的作品展评模式。

(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

1、单一评价方式的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采用惯用的一种作品展评方式。其中,又以等级式评价最为常见。即,将收齐的作品按照教师心目中的标准进行优、良、中、差几个等级的评判。学生看到等级分数对自己的绘画水平有了明确的定位,但却没有参与评价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兴趣,认为评价是教师的工作,自己只是等待评价的结果。不知如何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不会使用评价语言。经与学生调查得知,相对于教师“权威性”的评价来说,学生在课堂上更愿意倾听同龄小伙伴对自己作品的评价,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学生希望对一件美术作品有自己的发言权,同时也渴望听到同伴的声音。

2、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

为了避免单一评价方式的弊端,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自评式、互评式、推优式、评价表等方式交替使用。例如自评式评价,教师事先设计好各种单项评价内容。例如,像《画我喜欢的玩具》、《厨房一角》等绘画课,可设为:构图好、线条生动、有创意等;像《多功能椅子》、《生活中的标志》等这样的设计课,可设为:装饰性强、创意新、色彩合理等;学生按照预设的评价内容给自己的作品评分,在评价中态度极其认真,没有丝毫懈怠。让学生参与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但学生被限制在教师提供的评价内容里,没有自由驾驭语言的机会,影响了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推优式评价,先让学生分组互相评价,推选出优秀作品进行集体交流。在评论别人作品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视角及语言,孩子们会对同一作品做出不同诠释而产生不同的评价,同学间展开激烈的辩论。这种互评法既能加深评论者对他人作品的理解,也能帮助作者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自己,取长补短,有效提高绘画水平。欣赏、评价别人作品,也是提高鉴赏水平的一个过程。但学生地鉴赏水平是一个逐步提高地过程,最初阶段容易出现习惯性的感情倾向,老师经常表扬的学生,学生也会认为他画的就是好,他被推选的机会就很多,同时其他同学体验成功的机会就会减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逐渐降低。如何将自评、互评、共评很好地融合、统一,从而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提高,成为课题组成员思考的一个问题。

3、“邀请赛”展评模式的运用

2009年下2月开始,我们尝试使用“邀请赛”的作品评价方式: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组内推荐评委——②评委选评作品(互评)—— ③“观众”欣赏评论(共评)——④参赛获奖感言(自评)——⑤评委颁奖(自制小奖卡)

(每组推荐一位评委,领取教师已经准备好的小奖卡 ,选取自己心目中的好作品,并说明评选理由(互评),再由获奖者发表获奖感言(自评),接着由师生共同点评(共评),最后由评委为获奖的同学颁发小奖卡。)

环节评委的推荐标准不确定;环节锻炼学生的鉴赏水平与评价能力;环节给全员创造参与的机会,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环节自己评价作品,从中发现问题以便改正和加强;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成功的体验感。小奖卡由学生自制,可以是绘画的,也可以是手工小制作。整个过程是一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完全体验大赛式的展评方式。

说明:“邀请赛”只是一个代名词,可以根据具体的课题改变名字:例如:时装发布会”“科技博览会”“××展销会”“××展览等等。

(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开始由教师制作小奖卡,学生对于得到教师亲手制作的小奖卡感到无比荣耀,小奖卡多采用手绘的小动物图案,简单、漂亮。后来学生主动摹仿制作小奖卡,兴趣很高,时常看到一些学生在课下比谁做的小奖卡漂亮。学生经常将以前学过的内容制作成小奖卡,如标志、彩蝶、卡通形象等,无形中促进了绘画能力的提高。)

四、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确立课题,撰写研究方案,分解落实子课题。

2、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1年10月):全面开展实验研究,每学期认真做好一次总结,在总结中调控、修正研究思路,并及时发现典型,做好记录。

3、总结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将成功的经验以常规形式确定下来,在面上推广。

五、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法和实验法。

1、行动研究法

从一种展评方式的应用到多种展评方式的综合运用,再到“邀请赛”展评方式的实践,这一“实践——认识——修正方案——再实践”螺旋式上升的研究方法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始终。

2、调查法

在研究初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以前美术作品评价方式的感受、态度及喜欢程度等。同时作为实验后效果对比的一项参数。

3、实验法:

尝试“邀请赛”式的作品展评方式是否有益于学生评论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被试的选取:昆山市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7个班。

对照组:1234   实验组:每个年级的567班。

六、结题时间:201112

七、预期成果:

1.《小学美术作品展评方式论文集》

2.《小学美术作品展评方式案例集

3.《小学美术作品展评方式研究报告》

4. 教师课堂教学课例及活动光盘

参考文献:

[1]《少儿美术》     中国美术学术期刊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美术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3] 《现代美术教育学》  第58页  张小鹭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