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数学教学中质疑、解疑能力培养(研究报告)
发布人:韩俊卿发布时间:2013-07-26 15:20:23
一、课题提出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显突,常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以至学生学习乏味,负担过重,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1996年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的实验课题,试图通过调控教师“教”的过程来强化学生“学”的行为,构建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模式,使教法学法化,摸索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以达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实验方法
1.实验设计
本课题的对比实验研究是在不改变现有学制、课程计划、大纲和教材的常态中进行,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即要求实验组同学将课前预习中遇到不懂或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让其课内提出,教者将估汁学生会提出的主要问题按教材编排的顺序一一出示在小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逐一讨论自行解决问题,接着教者作必要的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当堂完成课内作业。 两组课堂教学的程序如下:
实验组 |
预习-质疑-讨论-讲解-作业 |
对照组 |
复习-讲解-设问-讨论-作业 |
2.实验对象
学期初在一个年级的两个班级中进行实验前测试,选择性别相同、学习态度基本相当的学生,按好、中、差三个等级将60名学生分别配成30对,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那女人数的比均为8:7。
实验组和对照组初试成绩
组别 |
分均分(X) |
标准差(z) |
实验组 |
88 |
8.92 |
对照组 |
88 |
9.07 |
3.实验前约定
(1)为了避免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我们用抽签的方法将学生分成两组,两组教者不同,教学水平相当,教学内容和进度相同,每次教学时间均一课时,实验周期均一学年。
(2)单元或章节授课后的第二天对两组学生用同题进行了30分钟的问卷测试,测试内容根据本届教学目标拟定。
三、实验结果
从以下对30名学生一学期学习效果进行后效测试和经检验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采用的教与学的方法优于对照组且具有明显的差异。
下面是六年级实验组和对照组三次后效测试成绩统计表
次数 |
组别 |
平均分 |
标准差 |
1 |
实验组 |
95 |
4.43 |
对照组 |
93 |
5.36 | |
2 |
实验组 |
97.7 |
3.09 |
对照组 |
96.03 |
3.11 | |
3 |
实验组 |
94.5 |
7.46 |
对照组 |
92.13 |
9.78 |
四、分析讨论
1.教学的研究实质是学法的研究。这种教与学的方法,把教师过多的将手时间用于学生主动学习、相互讨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创设了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的良好环境,对大面积提高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以《倒数》教学片断为例,实验组同学课内提出了20多个问题,如:倒数是怎样产生的?学习倒数有什么作用?乘积是1的两个数一定互为倒数吗?求一个数的倒数除了交换分子和分母为之外还有其它方法吗?任何数都有倒数吗?圆周率有倒数吗?等等。其中有些是教者备课中始料未及的。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对“任何数都有倒数吗”作出如下回答:生1:“不是,若0有倒数,那么0的倒数就是1/0,而1/0这个分数是不存在的,所以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生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根据倒数的意义,可知,0没有倒数。”生3:“除0以外,我们所学过的分数都有倒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主体定位较为显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该实验对实验者的素质要求更高了。教者在备课中必须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切实把握教材的来龙去脉及广度和深度。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及时处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该实验以新授课为范例进行了尝试,初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那么练习课、复习课等课型能否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尚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