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学语文记叙文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论文)
发布人:韩俊卿发布时间:2013-09-29 08:09:54
一、 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理论依据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它的主要的智慧努力不应当应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因此,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求教师通过教学给学生带来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锻炼自己,最终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获得知识,从而变得越来越聪明。而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质疑”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质的疑”,促进学生的思考,推动课堂教学的进行,达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其特点是:根据课文重点,将教学目标分解开来,设计成难度适宜并有梯度的问题,划入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各个击破,最终达成整体目标。
(二)功能目标
质疑思考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学生围绕教师提出问题,积极投入思考,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运用这一模式能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高分低能”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三)应用范围
该模式适用于中学语文讲读课文中记叙文的教学。
二、操作程序
运用该教学模式,一篇讲读课文一般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课文,大体可分5步。
第一步,导入。即设计一个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场白,使学生能迅速热情地投入课文学习之中。恰当地导入,能沟通师生的感情交流,创设与课文内容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释题、介绍背景及文学常识。释题、介绍背景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文学常识则是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第三步,确定预习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又是学习评价的依据。确定了预习目标,学生的预习活动就有啦明确的导向性。
第四步,根据目标,阅读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懂得课文所讲的道理,认识课文所写的人物,了解课文所记的的事情。同时,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学生通过接触课文,阅读课文提供的语言文学材料,使关键的语言信息与学生头脑中的有关材料达到自然结合,引起学生的表象活动,以便实现学生与课文的沟通,从而达成预习目标。
第五步,目标检测。通过检测,对学生的预习结果有个全面的了解,进而加以强调、点拨和巩固。
第二课时,教读课文。大体可分为4步。
第一步,复习与教授内容有关的知识点,为教读课文搭桥服务。
第二步,确定教学目标。
第三步,教读课文。这一过程是课堂教学最关键的一环,也是“质疑思考”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对教师来说,要深谙课文内容,将教学目标分解成梯度、难度适宜的问题,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对学生来说,要求在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经过一番质疑问难,即探求课文说什么,怎么说,为什么这样说等,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本质意义,最终达成整体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质疑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给予学生质疑的思路和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始终处于获得学习成功的欢乐之中。久之,学生便会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第四步,目标检测,提出课下学习要求。以当堂目标所要求的层面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结合当堂的学习情况,提出课下学习要求或布置与当堂目标有关的练习。
三、实现条件
(一) 对教师的要求
1、 教师要充分地掌握和驾驭教材,设置的问题是教学
目标的分解,要有梯度,难度适宜,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最终达成目标服务。
2、 教师的提问在“质疑思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特级教师钱梦龙认为:“每堂教读课,问题提得好,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以益于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引起连锁性思考。”所以,针对教学目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富有启发性和鼓动性,主动创设一种自由探索、各抒己见、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千万不要流于简单的问答形式。
3、 精讲的内容是课时目标要求的重点或关键性知识
点。因此,教师的精讲一定要讲求质量,将就一语道破、一点即通,其最佳境界应该是通过精讲把课堂教学活动一下子推向高潮。
(二)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课堂上能认真聆听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自觉地,积极地投入思考。强调独立钻研,自己分析琢磨,一有疑难不要轻易的就去问同学或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