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课程概览 -> 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

发布人:张建辉发布时间:2018-05-31 09:45:42

前  言

信息时代,知识的编码化与数字化将人类带入知识经济与数字化生存的知识社会,知识老化的速度大大加快,“终身学习”因而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在此目标引领下,教育领域发生了“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的转换。整个教育界的变革姿态无疑都在表明人们对此范式转换的认可及推进。在对教育提出挑战,同时又提供支持的矛盾互动中,教育技术领域的范式转换也发生了。总的来讲,教育技术从“支持教师的教”转换为“支持学生的学”。

教育新范式及其教育技术新范式虽然给教师留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但更多的是向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教育领域来看,教师所遵从的传统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受到极大的冲击,新范式下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和“面向过程”为特征的,为此教师必须积极建构自己在新范式下的重要角色——助学者的角色,并学会从助学者的角度进行学习过程设计(本书用该名词指代新范式下的教学设计)。

从教育技术领域来看,“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之中”恐怕是教师所面临的最为迫切的任务。为了深刻理解新范式的理念,并将之有效地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学会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的学”。

结合当前的研究与实践,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教育领域与教育技术领域所承受的挑战是互融性的。没有教育技术的支持,教师进行学习过程设计的广度与深度就会受到影响;而不在体现新范式理念的具体教学情境中实践信息技术,教师也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之中。

如何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口,帮助教师在体现新范式理念的具体情境中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并最终掌握学习过程设计的策略和方法,正是本书试图讨论与解决的问题。

笔者有幸师从祝智庭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就对本书所关注的主题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学习,并获得较多的实践机会。在理论方面,笔者接触并研究了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诸多新生代理论;在实践方面,笔者参与了“英特尔未来教育”、“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目的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开发”、“当代课程与教学基础理论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并参与编著了祝智庭教授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一书,独立编著了《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一书。这些学习与研究为本书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本书的主题设定方面,对笔者影响最大的当数“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这个项目是一个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旨在通过培训增强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从2000年5月该项目在中国上海启动至今,笔者一直参与其中,作为中国的首批骨干教师、教材本地化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以及评估专家组成员,笔者培训了五个班次的一百余名主讲教师(这些主讲教师还将进一步去培训更多的学科教师),负责了教材教法的本地化研究以及培训质量的跟踪评估。在培训过程中,笔者与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有着较为广泛的接触机会。笔者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成果帮助教师们设计和修订教案,评估培训成果;教师们则利用他们的实践体会和教学经验帮助笔者完善教法,验证理论知识与研究成果。本书中所涉及的案例大部分都是笔者与一线教师反复磋商修改的结果。

培训、研讨以及评估过程中的实践体验使笔者看到了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与必要性,并对教育技术领域的范式转换有了深切的理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为本书的写作积累了最初的实践与资源基础。此外,以笔者为负责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等课题也为本书准备了上百个来自于WebQuest、MiniOuest和研究性学习的案例资源。同时,祝智庭教授还为支持此书的写作在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设立了专项课题,在成果共享的前提下,教育学院给笔者以很大的空间可以主导课题方向,设计课题内容。这些都为笔者提供了在实践中反思的机会,为本书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写作风格方面,对本书影响较大的当数《第五项修炼》①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手册》  (theUnderstanding by Design Handbook)②两本书。以20世纪末风靡全球的《第五项修炼》为例,稍许有些文化底蕴的中国人都不难发现,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与我国的“天人合一”理念是何其相似,然而,彼得·圣吉博士却通过规范有致的测试,精心设计的微世界软件等方式有效地将这个理念传达出来,使十一二岁的小孩子都可以参加“修炼”并取得效果。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手册》则为培养学习者的高级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多可操作性的方法与工具。透过这两本书的写作风格,笔者进一步明晰了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位与学科价值。根据本书拟解决的问题,笔者将其定位于应用层面的研究,期望借助本书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过程设计提供可操作性的原则与方法。

为了达到本书的目标,本书的结构安排了“外显”和“内隐”两条线索。以“助学事件”为支持的学习过程设计是本书的“外显”线索。本书将“助学事件”作为研究学习过程设计的一个抓手,通过助学事件所提供的脉络逐步展开全文,使学习过程设计中所涉及的诸多设计问题得以讨论与回答。在助学情境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本书的“内隐”线索,这条线索是通过将“技术与工具”内嵌到相应的助学事件中进行介绍而逐步展开的。两条线索在各章中的展开情况如下表所示。

综上所述,本书是从“助学事件”的角度入手研究学习过程设计中所涉及的问题,通过将“技术与工具”内嵌到助学事件之中的方法,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方法与技术应用。同时,本书也期望通过这种体例安排,帮助教师有效地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并最终提高学习过程设计的能力。

本书主要由六章内容组成。

第一章,教育技术的范式转换及其教师应对。本章从与教育领域范式转换相映射的角度,分析了教育技术领域的范式转换,并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提出了教师应对新范式挑战的策略思考。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构成了本书写作的背景环境。

第二章,学习过程设计综述。本章先是阐释了学习过程设计的设计原则,然后通过讨论加涅(R.M.Gagne)提出的“教学事件”,分析了从“助学事件”的角度讨论学习过程设计问题的可行性。接下来,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所涉及的6个要素为思考方向归纳出11个助学事件,并对这些助学事件的内容,以及“技术与工具”所提供的支持进行了初步梳理。

第三章,设计学习目标。本章的第一节宏观地介绍了学习目标,其中包括对传统教学目标的反思与发展,以及学习目标的特点等。第二节对‘‘导入学习情境”、“告知学习目标”、“个别化调整”(主要关注学习目标设计方面的“个别化调整”)3个助学事件进行综述。第三节和第四节则分别介绍了助学事件“告知学习目标”中所涉及的两个重要的设计问题,即“如何设计框架问题”和“如何设计任务”,“技术与工具”的支持内嵌其中。

第四章,设计学习评价。本章先是利用第一节宏观地介绍了学习评价。其中包括对传统教学评价的反思与发展,相关名词的界定,以及学习评价的特点等。第二节和第三节则分别介绍“提供评价工具”和‘‘组织实施评估”这两个助学事件的设计方法,“技术与2T_-具”的支持内嵌其中。

第五章,设计学习活动。本章先是利用第一节宏观地介绍了学习活动其中包括对传统教学活动的反思与发展,以及学习活动的特点,等等。第二节对“建议学习过程”、“补习前需知识”、“促进交流合作”、“提供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支架”、“促进成果发布”、“个别化调整”(本章主要关注学习活动中的个别化调整)这7个助学事件进行综述,第三节至第六节则分别重点介绍助学事件“促进交流合作”、“提供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支架”、“个别化调整”中所涉及的设计问题,“技术与工具”的支持内嵌其中。

第六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在这一章中,我们以11个助学事件为依据分析了英特尔⑩未来教育模式、WebOuest、MiniQuest、研究性学习、教师远程研修模式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的特点,并对每个模式中的案例进行了具体评析,以实例方式呈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策略。

在本书问世之际,笔者首先要对我的恩师祝智庭教授表达由衷的敬意,是他的睿智拨开了我在研究写作过程中的迷雾;是他的严格要求使我不敢懈怠,数易其稿。但求笔者的努力可以对恩师的悉心栽培回报一二。我还要对我的家人致以衷心的感谢,没有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我也只能在繁杂的家务中“望书兴叹”。最后要强调的是,本书的写作过程是笔者不断学习与反思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会因书稿的完成而结束,而会随着同行们的评价反馈继续深化发展。笔者渴望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不同的“声音”,渴望着来自不同视角的批评与建议,渴望着旨在促进此主题未来发展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争议……恳请使用本书的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订完善。

    闫寒冰

    2004年11月28日

于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