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学习环境下 “备学、交流、提升”教学模式探析
发布人:张建辉发布时间:2014-02-13 20:37:26
——随机通达理论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以随机通达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论述了在一对一学习环境下,教师如何通过八个助学事件支持学生有效开展“备学——交流——提升”个性化教学活动。
关键词:随机通达教学,一对一数字化,备学、交流、提升
一、理论依据
随机通达教学策略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随机进入教学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弹性认知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这种理论的宗旨是要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难看出,随机进入教学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为不同的目的、用不同方式加以呈现的要求,正是针对发展和促进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提出的,也就是根据弹性认知理论的要求而提出的。这种多次进入学习,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二、案例
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师,我认为这种教学策略在数学学科中格外适用。在这一建构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校以“快乐高效”为目标,“数字化”为手段,基于主题网站的“备学、交流、提升”的校本教学模式,我开展了教学实践的尝试,也产生了一些思考。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介绍。学生学习流程如下:
1. 学生自主备学
此环节,教师不再将教材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而是提供备学学案或以“主题网站”为学习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我采用了“网络论坛” 来备学、交流,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任务、支架(学习程序及资源)和要求,自主探究、解决情境问题,并把答案、思路汇总在论坛里,同时浏览他人的看法。
学生备学的同时,老师在课堂上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进程,进行个别化指导。也可以参与学生网上讨论,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适时进行沟通,激励学生学习,深入思考。以下是本节课学生备学内容。
(1)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选择其中一个来解决,当然也可多选。要求每个问题用两种算法解答,完成后回答思考问题,发表在论坛中。
情境一:一个长方形花圃的长是38米,宽是12米,在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情境二: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56元,每条裤子44元。需要买这样2套校服,一共花要多少元 ?
情境三:配课本24页情境图,提出“两扇屏风一共有多少块玻璃?”的问题。


思考问题:
①独立完成后,观察两种算法的算式有什么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异同点?
②像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
③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有困难可以看课本或e百分演示光盘)
2.交流
利用网络平台的初步交流,到全班面对面的集体交流,学生从而展示其学习成果。此环节,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的老师单向传输,而是变为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实现了数学模型的建构。
就学生而言,主要是倾听同学和老师的意见,及时的吸收有益意见,以调整补充自己的想法,实现对自己备学情况的检验和提升。以下部分是本节课交流环节的展示。
(1)学生在论坛中分别展示自己的想法,再互相浏览他人的帖子,并发表评论。
(2)全班集体交流,将各个情境问题展示解题思路,并对备学问题进行汇报。
(3)观察这些算式,它们都隐藏着什么规律呢,试着进行归纳。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加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就是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是:(a+b)× c = a × c + b × c
3.提升(个性化检测单)
通过有梯度的检测练习,学生把在备学和交流中建构的数学模型加以实际应用,达到反馈和巩固的作用。另外,可以通过变式练习和实践应用,把建构的数学模型迁移到其他情境,从而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的算法简便!
9×37+9×63 46×13+54×13
(25+46)×4 24×99+24(仔细想想有没有简便算法哦)
(3)数学医院:判断对错,如有错误请在后面改正。
① 2×( 6 + 5 ) = 2 × 6 + 5 〖 〗
② ( 25 + 7 )×4 = 25 ×4 ×7×4〖 〗
③ 35×9 + 35 = 35×( 9 + 1 )
= 350 - - - - -〖 〗
(4)解决问题。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篮球各20个,每个足球45元,每个篮球55元,那么买篮球比买足球多花了多少钱?(用两种方法解答,要求列综合算式。)
(5)弹球(探求)作业:看谁跳的高哦!
试着用简便方法计算:66×25 + 66×32 + 66×43
4.课后小结: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三、思考分析
在上述课例分析中主要介绍了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备学、交流、提升”三个设计环节的实施情况,详细介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流程,下面我从教师的角度来阐述本课的设计思考。如图所示,为了实现随机通达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完成以下八个方面助学事件,以支持学生更好的实现自主学习。

(一)教材、学情分析
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能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设计的思考,为学生前需性学习做足充分的准备,为不同差异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安排。
乘法分配律是冀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这个单元的一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对运算定律有一定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而且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和解决一些生活问题中,也曾体现过“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学生有过初步的感知。
(二)设置情境问题
随机通达的教学理论提出从多个不同角度的实例来演绎、印证规律,建构的数学模型才是多维度的,更加科学的。以此为指导,我在设置情境问题时,除了课本上“计算两扇屏风的玻璃块数”的一个情境之外,又加设了几个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情境问题,如帮助班级“购买校服”、“购买图书”的问题,其中“购书问题”是对乘法分配律一个变式体现,让学生能发现从求差的角度也能体现出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另一个问题的设置是“计算长方形周长”的问题,意在从已有的知识迁移发现规律。多个角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个性化选择的空间,找到自己能解决并感兴趣的问题来思考,产生“自助餐”的价值。教师要注意在此备学环节中通过要求和学习支架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所以,我设立这样四个备学要求:①表述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再列式计算。②独立完成后,观察两种算法的算式有什么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异同点?③像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④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你所理解的这类规律。在此要求和问题的指导下,能有助于学生在“元认知级”进行学习,很好的建立思维模型和发散性思维。
为了自然的引入情境问题,我在课前导入了一个脑筋急转弯。木×(1+3+2)=?(木森林),让学生充分的说出想法,有了这个前奏,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新的学习充满期待,同时能够调动学生的知识技能储备,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以网络论坛为平台,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建议学习过程、提供学习支架,更好的辅助学生完成备学和交流的环节。
那么备学采用什么形式呢?以往我们更多是采用纸制的备学作业,学生先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再同小组成员交流,但这种形式交互作用较为局限。于是,本节课我们使用了论坛交流平台。首先,教师在专题网站中提出学习目标和学习流程的建议,在每个环节下明确具体要求并提供一些学习支架,来辅助学生的学习。如备学环节我就提出了以下的要求:①按照顺序逐一完成备学问题,每一项都要认真审题。②列式、回答问题的格式要规范、完整。③如有困难可以参看每项“注”的提示(其中包含与课本内容同步的学习光盘)。④独立学习完毕,请浏览他人的评论,并给出有数学价值的回复。看到他人中肯的评价要及时改正自己的问题哦!

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下,每个孩子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情境问题尝试解决,将个人思考发表在论坛中,个性化的思路大放异彩,并且论坛的交互作用实现了生生之间的及时交流、评价。尤其是对于平时比较羞涩、不敢发言的孩子,通过这样的平台也增加了他们的表现欲和自信心。比如:小蔡同学针对算式12×5+9×5=(12+9)×5的描述时,就是从乘法的意义入手的,12个5加上9个5,可以表示有21个5,所以可以写成(12+9)×5。她的想法出现在论坛上无疑对其他同学的思考产生了冲击,让一些从算式表象认知或结合情境意义思考的同学理解就更深刻了。
(四)围绕不同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和所建构的意义展开讨论,提升概念。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学生从“自助餐”多个方面的情境中获得不同的感知进行交流,先由浏览论坛初步感受他人的思想,接下来进行小组的交流、全班交流,提炼到抽象层,全面的建构意义,建构出数学模型。在此环节中,是学习群体的共同协商和辩论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随机通达教学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五)组织实施评估
如何设计提升环节的巩固检测前面案例中进行了阐述,主要做到分层次,保底不封顶。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实施评估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知识建构情况进行反馈,从而教师可以对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分析,进一步的反思改进。另外,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可以利用不同方面的评价量规来指导、规范学生的行为。
四、反思与改进
(一)反思本节课的不足
一节课中“备学、交流、提升”三个环节,因时间关系,“提升”环节没有做完。另外,孩子们交流时没达到预设的效果,思路写在论坛中很出彩,但个别孩子站起来表达却不自信,尤其是对小蔡这样的孩子。当然这两点都和老师的引导、安排有关,所以,接下来我应该考虑怎样解决时间的断层问题,以及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激励、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备学内容。
(二)思考改进策略
经过和同事们的交流讨论,我们决定将网络平台的备学作业放到课前,成为前置性作业,这样孩子们可以带着各自的思考和质疑走进课堂进行交流,将交流和提升环节作为课上的重点,实现颠倒的课堂。
为了鼓励孩子们自信的表达,我们的改进方法是在论坛中加入教师的评价和语言支架以帮助学生勇敢、顺畅的表述自己的思路。另外,显现小组团队的作用。当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时,组内成员共同整理归纳数学知识和数学语言,会增强表达观点的全面性、有效性。以评价量规指导孩子们的合作、展示等表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资料】
1. 何克抗论文《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 严寒冰著:《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 教育科学
出版社 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