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下个性化教学实践与探索
发布人:张建辉发布时间:2014-02-13 20:40:06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信息技术、整合、备学、交流、提升
【正文】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李克东教授认为:整合的三个基本点::⑴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⑵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为了有效的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我校---精英未来学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做了大量的建设:我校有外部网站和校园网,其中的校园网建设:一是着眼于教师“教”的多媒体教学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教室要配置必要的多媒体设备、微机、投影、网络;二是着眼于学生“学”的资源学习网站建设。要求每个学生要有一台微机,还要有一套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三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建构开放式的远程教育网络,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为此,我校还及中外教育之优长,全体教师学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基于有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出了“备学----交流----提升”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大潮中,我自己有一些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备学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培养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学习的技巧和能力,不同的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体现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
1、游戏性备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抽象、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他们往往更加难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欲望不高。而数学游戏教学方式,能够补充这一方面的不足。让学生们能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数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大数的比较时:先让学生在电脑上玩 “wawayaya” (一种综合的数学游戏软件)中的游戏----只有把一些大数按一定的顺序(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排列,才能得到相应的奖品,同学们玩的不亦乐乎。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同学不知道怎么排序,有些聪明的同学经过几次尝试之后终于知道怎样排序,在愉快的拿到奖品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比较大数的大小;有些理解稍慢的同学非常的着急,就去请教已经排好的同学,“先从最高位比较,最高位如果相同,就比较次高位,以此类推”经过点拨,终于也学会了怎样比较大数;思考在这一环节,好学生不仅收获的是知识的获取,而是获得知识的思考过程,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了思考的好处和获得的学习成功的自信;稍差的学生也不仅仅收获的是知识的获得,而是知道不懂就问,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内驱力,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非常重要!
2、情景备学:对于与生活结合比较密切的数学知识,可以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电脑备学,做出相应的ppt演示文档给全班展示:例如,在教授 “对称”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电脑备学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制作ppt,全班展示。学生备学再制作作品,就已经对对称这一知识有了自己的理解,有的同学制作的作品超出了我的预设—“镜子中的对称”“水中的对称”等等。
3、知识性备学:利用教师设计的学习支架和“e百分”光盘备学,自己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进度。我们教师一般都要设计出一整个单元的“备学案”----学习支架,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进度备学和学习:例如,我在教授六年级的“百分数的应用”这一单元时,把整个单元的学习支架都给了学生,我还在讲“百分数的应用(二)”时,有些同学就已经开始学习“折扣、成数、税收”,甚至有少数学生在备学“圆的周长和面积”,这些同学可以不听我的课按照自己的进度,在电脑上学习后面的内容。
二、合作交流环节利用校园网络解决开放性的问题,展示方案的多样性:在讲授“比和比例”---解决问题时,听取了郭主任和张主任的建议,在校园网/专题网群建立“解决问题”
一专题,同学们把自己的方案写在网上,方便展示和交流。我认为:交流的目的不仅是解决问题,取长补短,培养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激励学生为了能够参与小组交流,展示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提升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对基本问题展开讨论,激发思维,培养探究精神: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小组画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最后相加等于180°,我质疑了一问:“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怎么证明”,学生们就开始窃窃私语起来“是啊,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最后,李政霖站起来说:“老师,我能用您以前用过的“几何画板”来证明”“哦,好,给大家证明一下”:1、先画一个任意的三角形2、用几何画板测量三个内角的度数3、计算三个内角度数之和4、任意拖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三角形在变,角度在变,唯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变。演示完了,学生们跃跃欲试,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马超
20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