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学习资源 -> 教学实践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发布人:张建辉发布时间:2014-02-13 20:53:40

为了培养学生21世纪核心技能,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参与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我校一直进行“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实践活动,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

一、“一对一数字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相应的策略。

一对一数字化的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启发学生探究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作为学习指导者和帮助者,进行交互式、多学科交叉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式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学习习惯的控制和培养;着眼于信息的获得,传播和发展着眼于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着眼于人的社会发展能力。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转变了教师观念,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使之加强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的联系,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针对语文学科,我们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只是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以学校主题网站为学习资源,根据框架问题对单元内容进行思考和学习,老师提供一些学习支架和评价量规,学生将对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的思考以评论的形式发到交流帖子中,师生共同交流评价。单元结束后学生将呈现出作品的形式解决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并对自己阶段性的学习进行反思。     

主题网站分这样几个板块:单元介绍(框架问题、单元学习任务)、课文学习(电子课文、生字树、交流中心、学习日志、学习资源、扩展阅读等)、学生推荐、单元日志、单元作品、单元反思等。

二、“一对一数字化”的教学实践

每个单元学习前,将单元介绍、框架问题学习任务出示给学生,使学生对单元主题有个初步认识和思考,然后进入课文学习。

每篇课文有学习任务、交流话题,学生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根据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有条理有目的的进行学习。每个学习环节都有评价量规或技术支持,同学间根据评价量规互评学习习惯态度和学习效果,并对交流中心学生帖子进行点评,老师也对每一位学生的帖子进行点评,发现共性的问题及时进行点拨。这样的学习增强了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人与人”的互动,激励学生认真思考,每位学生争先发表有见解的与众不同的观点,给老师同学以惊喜。另外这样的学习方式老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个别问题,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指导教学,同时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导性,学生学习成绩迅速提高。学习成绩在学校统考中名列同年级第一。

在学习实践中,我们逐步完善专题网群的板块内容,增加了《学生推荐》栏目,让学生推荐一些有关单元主题的文章,并对这篇文章进行评析,写出推荐理由。目的一是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筛选和利用信息辨别信息的能力;二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每位学生推荐一篇的话,全班就会有相关文章24篇,接近一学期的教材课文篇数的总量,六个单元推荐文章总量,达到144篇,况且好多学生推荐不止一篇。三是学生写出推荐文章的理由,既提高学生甄辨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推荐文章的拓展阅读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推荐文章的拓展阅读活动,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无数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蕴含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影响学生的言行,陶冶学生的情操。推荐文章的拓展阅读活动,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提高了利用网络收集、筛选和利用信息辨别信息的能力,同时扩大了学生阅读量。

每篇文章学习后、每个单元学完后,都有一篇学习反思,学习反思内容广泛有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考,有对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有对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反思,有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平时学习生活为人处世接人待物等的反思,有对在小组合作中与同伴的协作交流等的反思,有对框架问题的思考等等,学生在学习日志中记录了自己的思考轨迹,成长足迹,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孩子们因为有了“生活素材”,“巧妇有了下锅的米”写作兴趣很高。同时家长在家里通过专题网群就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看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日志,从而了解孩子思维习惯,学习习惯,更深入地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我们在专题网群中给家长建立了账号,家长也可以参与到我们的学习中,或进行讨论,或进行学习日志的写作交流,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他们和家长比赛,看谁写得好,看谁的被当做精华日志。

 “一对一数字化”的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作用特别凸显出来。比如,1.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可以互相监督,他们在专题网群上对小组成员的帖子进行点评提出建议,对学习日志进行点评提出建议,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另外,为了在小组成员面前表现“出色”赢得好评,他们认真思考写作,效果很好。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2.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习任务下达后,小组长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有的电脑技术较好,便负责幻灯片的设计和制作,有的擅长材料的搜集和筛选就负责上网查找资料,有的文笔较好就负责文字的编辑负责学习日志的修改等等,他们各负其职,发扬自己的优势,很好的完成任务。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 比如《走进李白》的学习,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各小组长组织小组员从不同渠道了解李白,为了将展示形式别具一格,他们在业余时间利用QQ联系商讨内容和形式,学生间的互相启发、相互讨论,都会将另一些同学的思维导向一个新的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视角,具有创造性的点子一个个“冒”出来:有的用话剧的形式展示,有的利用老师上课的形式展示,有的利用机器人与学生对话的形式,有的利用纪录片解说的形式等等,小组长简直就是导演,对每一位同学的语言、动作、表情逐一指导,组长组员认真练习、和谐美好的一幕定格在我的脑海中。还记得赵家颉席地而坐练习解说词,还记得赵恒祺排练时一个动作没说好那悔恨的泪水,还记得何思若常如意练主持词时口干舌燥的样子,还记得各个小组展示后相互拥抱一起庆祝成功的自信笑脸------这些将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美好回忆和精神财富。3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组与组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会逐渐增强。班级可以看作是社和一个小的缩影,在这个小社会中培养出的竞争意识,对学生们进入未来的大社会,奠定一个基础。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形成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情感资源,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达到了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跨越时空、地域,去理解和感悟作者的思想观点,还培养了学生广揽资源、合作学习的习惯,锻炼了他们收集、筛选、组合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分辨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实践的问题和困惑

1.时间的把握,不好说,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理解等为基础。

2.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问题的设计等需要很大的精力和时间,需要整个学校建成一个体系,需要一个团队的合作。这样,形成良性循环,每个年级都有一整套的资源了,那么,下一个年级段的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