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学习资源 -> 国际视角

基础教育国际化

发布人:张建辉发布时间:2014-02-21 08:55:22

教育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陶西平)。

一、未来社会与教育:

NBIC(四大科技聚合:Nano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Cognitive science,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把人类带入第三次工业革命(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需要教育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可能使人类真正得到可持续发展。

2011年9月美国教育部长邓肯提出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样的效果呢?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包括今年11月11日的网购,整个商业业态受到了很大冲击。信息技术应用于国防,国防发生了很大改变,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物流在发生很大改变,而应用于教育却没有发生很大改变,什么原因呢?他说可能是“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2013《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里面提到:近期发展阶段“云计算”和“移动学习”这两种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的技术将进入主流应用,云计算能够使资源大量的数据储存、提出、交互,而且不需要每所学校都建资源库。移动学习可以说是学习工具的重要变革,其中主要是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第二个是中期发展阶段,“学习分析”和“开放内容”将引起对基础教育日益浓厚的兴趣,预期将会在20%以上的教育机构得到应用。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实验,学生用了iPad学习不是工具的转变,而是学习兴趣的提升,老师可以掌握学生对某一个点比较感兴趣。现在有了试卷的综合分析,“学习分析”已经在一些地方开始应用。“开放内容”是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来的,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做到价值观的改变,还希望有一些东西是我们的专利,而“开放内容”价值观的改变,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料应该全世界共同享有。

远期发展,就是“3D打印”和“虚拟和远程实验室”。3D打印技术的快速形成,可以通过理论出东西,让大家可以更好了解过程,掌握理论。“虚拟和远程实验室”是不受时间限制,24小时在电脑上都可以做,也不受原材料限制。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2009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上讲到:“21世纪是的教育需要重大创新,这是因为我们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融合,知识驱动性也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必须就教育的目的、内容、出发点及方式开展批判的交流、持续的交流和对话。”指明了教育国际化的意义。

未来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从促进全民教育转变为促进全民学习。就是教育数量转变为提高教育质量。日本在增加课时、教学内容,提高教学难度,特别是数学和科学的难度。英国副首相和学校大臣提出,学校需要提升基本标准。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公民必须接受教育和当今从事工作必备的技能培训。以确保每个人只要辛勤肯干,就能获得出人头地的机会。

韩国总统朴槿惠提出了《快乐学习.逐梦成长》的新教育政策,他们认为,只有小班化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每班人数从20.3降到15.9名。教科书编写应以学生的能力、兴趣为核心考量,让学生爱不释手,使学生能够自我阅读,不必另找参考书或私人补习。

二、世界教育指向与实施

1、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和个性双重发展

首先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个是学生的全员化发展,即每个学生都重要,要关注每个学生。第二个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而服务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就是学校的多样化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基于学生的全员和个性化发展。

目前,美国联邦教育部邀请学生代表,共同讨论美国教育改革问题。联邦教育部长邓肯说:“如果我们不倾听学生的声音,我们的教育将难以进步”。其中很多学生提出来对教师的评价,认为学生应该有更多发言权来评价教师的好还是不好,还有的学生提出来考试应该更符合社会生活的需要。

俄罗斯教育部长宣布新的联邦高中教育标准草案规定,里面提到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学习不同的科目,而且还可以根据能力选择学习不同的课程水平。

韩国的教育改革里,有一点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初中三年期间,要指定某一学期不举行任何考试,让学生在没有考试、没有成绩评价压力的情况下,借由学校所举办的各项活动,充分尝试自己的职业性向。韩国首尔教育厅宣布,将定期对全市中小学生的快乐指数做调查,自今年6月开始实施。调查内容分四大领域:对学校生活满意度、对家庭生活满意度、对自己满意度及综合满意度,并且公布了调查结果。第一次调查的满意度是62%左右,但是首尔教育厅认为现在满意度虽然低,但这一方向将引导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更多考虑学生的快乐。

法国从2010年秋季就已经接受所谓“新高中”教育,用新的“探索课程”取代“定向课程”:对所有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困难学生开办学业水平补习班,学生可以更换学业道路等。这都说明很多国家都开始关注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需要放在中心。

2、以价值观为导向:心理与生理健康成长

其次是价值观的选择。从以能力为导向向以价值观导向转变。价值观的导向,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国家/世界。

韩国提出学校教学要将更多品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培养学生一些重要价值观与态度,比如说同理心与同情心、诚实、责任。

新加坡的价值观教育导向跟随着时代要求不断更新:从生存导向,到效率导向,再到能力导向。2011年9月22日,新加坡教育部长提出让教育系统变得更加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全面教育,更加强调价值观和品格发展,将这个概括为“学生中心、价值观导向的教育”。

法国政府近日公布了《共和国学校重建导向规划法》,目的就是建立公正的、严格要求的富有包容精神的学校,使教师在新的德育和公平教育的框架下,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贯彻共和国的价值观,教会学生生活中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新西兰从2007年课程标准开始,特别强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必须将基础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基础价值观教育必须明确指出,新西兰的学校应教育学生具有以下八种价值观,例如:追求卓越、创新与好奇、多样化、尊重他人等。

3、培养创新精神:学习在于思考与实践并存

第三是培养创新精神。探究式学习、实践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北京引进了哈佛大学“为理解而教”的课程,这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模块为特点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学习从为解答问题到解决问题。“理解教育”,不是把老师讲的话理解了,而是把你懂得东西用以解决问题,只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真正加深理解。还有教学观的改变,也就是把过去知识的传授、技能的传授跟人文精神的发展切割开来,认为学生解决一个问题、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他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认识,他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他自我超越,就是他生命的升华。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所有学科的技术教学。最终是教学模式的改变,从过去学生的“被教”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过去更多的是老师教什么就学会什么,现在变成主动自主学习。

彼得•圣吉说:“婴儿学走路,是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的过程中学会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就像婴儿学走路一样,要有一个想错,再想,错了,再想的过程。学生的每一个错误都意味着成长,教师要有“祝贺失败”的修养。

今年8月,新加坡教育部长勾勒了新加坡未来所面对的挑战,他强调:面对科技和经济形势的改变,下一代不但拥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还要懂得创造新的知识,并以创新的手法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日本从2009年就选定了五所国立大学,作为“未来科学家培养讲座”的开办校,为擅长数理化的小学至高中的学生讲授大学课程。

印度在中学所有学科的课堂中进行“高级思维技能”培养,要求贯穿于所有学科教育中,包括理解技能和批判性思维。

4、应用信息技术:科技也是发展教育的重要生产力

如今你打开电脑,进入网络,你就能获得你想要的知识,你还可以找到你想请教的老师,网络开始想学习者运动,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的学习资源和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翻转的课堂(flipped classroom)等崭新的学习方式冲击着传统的课堂。

OECD公布了对15岁学生的数字化阅读技能的调查结果,这篇报告测试了15岁的学生在互联网上寻找信息、解读信息、理解及评估电脑图表等能力,有16个OECD成员国以及三个非成员经济体参加。结果显示:韩国15岁学生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学习方面名列第一。这说明OECD国家开始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

韩国已经在规划中提出国民中学英语、科学、社会三科将使用电子教科书,使学生得以主动、积极、认真学习,而有助提升学生自学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日本通讯部已于2010年10月开始在日本小学进行电子课本试用计划,规模比较小,每人配一台平板电脑。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到2015年,日本全国的中小学生每人配备一台电子课本。如果成功的话,将为日本中小学教学模式带来巨大冲击。

法国特别提出让教师、学生和家长能够轻松在网络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教育资源和软件,学生从而可以真正学习掌握多媒体,具备未来公民必备的这一能力。

在这儿特别关注的是印度,印度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iPad如果要进学校,价格必须要降下来,所以它们发布了一款7英寸的平板电脑,出售给学生的政府补贴价仅为128元人民币,使更多的人有可能应用它。印度在250所大学已经有1.5万名教师接受了这种平板电脑。

遗憾的是,当前的技术和实践并不能为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充分的支持,我们尚未找到应用数字化媒体开展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5、评估教育质量:质量保证是硬指标

第五个是教育质量的评估。大家都比较关注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有评估标准、评估体系和评估政策这三个方面。经合组织提出“增强评估以促进学生学习”,经合组织发布报告——《为促进更好学习:评价与评估的国际视角》,该报告称,全球教育系统正越来越将对教师和学校绩效的评估作为帮助学生更好学习以及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推动力。报告指出,OECD各成员国在学校是否和如何测试“成绩”两个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近日,OECD已经开发出新的测试工具,被称作“OECD面向学校的测试”,旨在为个体学校提供与现有的PISA量表比较的,该测试也收集学生和学校的背景信息,以体现学校和课堂的学习环境、师生关系、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参与度的关系。

奥巴马版教育法案计划采取更加全面客观的测试方法,联邦政府已投资3.5亿美元支持各州创立更加综合复杂的评估体系,这个评估体系不仅用于发现问题,更用于为教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帮助他们改善教学,提高学生学业成就。

而英国的GCSE考试,从2011年3月31日开始,每所中学的GCSE考试结果向社会公布,让家长了解学校教学状况,同时也对家长为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提供参考。

俄罗斯从2009年开始正式在全国实行统一高考制度,逐步把中学毕业考试和高考合二为一,俄罗斯教育科学部提出这个的理由是:学生负担太重、自主招生易造成教育腐败、考试成本太高、缺乏国家统一标准、教育质量无法保证。

日本也加强了质量监测,叫做“学历调查”,覆盖国、公、私立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所有学生,把握和分析全国所有学校和学生学历状况,称之为“精细调查”。

6.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作用毋容置疑,各国都在提高教师的质量,美国25个州发表声明,将更新教师资格系统,开发绩效评估措施。澳大利亚更为严格的教师资格评估检验,对新老教师实施同等评估标准,以提高老师的危机意识和进取意识。

值得借鉴是瑞典的十项措施:提高教师薪资并实施分级,减少老师的行政文书工作,制定教师执照过渡期方案并协助老师进修,提高师范录取门槛,提升教学法,设立教师培训学校,为培训学校建立评价机制,加强入职培训,设立教育研究院。

新加坡只录取每一批大学生中最先优秀的1/3加入教师行列,对现任教师每年培训的时间增加100小时。

三、中国教育国际化

没有一家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规模足以满足任意一位消费者在任意时刻的需求,必须从全球那里获取资源;同样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资源足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所有需求,加强中小学对外交流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文化交流,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结合我国的教育传统和经济文化现状,培养胸怀祖国面向世界、具有国际视野的、通晓国际规则、未来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国际化。

(一)理念的国际化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从改变评价方式入手,尊重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给学生以适当的发展倾向指导(如专业发展和人生规划),让学生突破狭窄的学习环境的定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国际文凭组织(IB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探究者、思考者、交流者、敢于冒险的人、知识渊博的人、有原则的人、有爱心的人、心胸宽广的人、均衡发展的人、善于反思的人。

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为基,“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突出表现为:

1. 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代替课程为中心;

2. 教育目标:以价值观为导向代替以能力为导向;

3. 教育方式: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代替回答问题(以培养创新精神代替知识传授)。

4.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从工具作用到改变教学模式和学校形态。(云计算和移动学习)

5. 教育结果:以发展性评价代替甄别性评价,以综合性评价代替知识性评价。

(二)师资团队的国际化,

熟悉国外课程的课程专家队伍,能够参与国际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具有课程实施与管理经验的校长队伍。

(三)课程的国际化,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12年)提出了学生必备的三大技能:一是基础基技能,既满足日程生活、工作需要的技能,包括识字计算,二是可转移的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沟通的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责任心和创业能力,这些能力可以使人们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获得上升的机会和空间;在群体中互动的能力,与他人沟通、团队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三是职业技能和技术,及工作中需要的专业技能,使用工具的能力,使用语言工具、使用知识和信息;从种菜到使用计算机。

根据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升学多元选择,设置相应的课程。

国际学校课程,面向出国留学为目的,引进国外课程,包括1.国际课程,国际文凭组织的IB课程,2.国别课程,加拿大BC课程,澳大利亚VCE课程,美国AP课程和PGA 课程;3.考试课程,美国SAT课程,英国A-Level课程和IGCSE课程;4.语言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面向外籍学生的国际学校包括(美国学校、英国学校、日本学校、韩国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学校或某些中学的国际班,学生拿双文凭;

国际化学校课程,面向国内外教育,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的,融合中西课程(如上海要求开设语文、政治、历史、地理为必开课),从国际课程中把握先进元素,结合我国实际,加以改造和运用,构建促进有利于我国学生成长的、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四)网络资源和学习环境的国际化,

MOOC的建设,和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网络资源整合,劳技教室的建设(木工、精工、设计、营养、食品专用教室)。网络创新实验室,学生在实验室中运用已学知识和技能,与想象力结合,尝试发现新的知识和方法。

(五)教学方式的国际化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12年)十年教育报告《塑造明天的教育》总结出9种新的学习方式:1.探索式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取知识。2.传递式,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支撑材料将知识规则传授给学生。3.参与/合作式,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积极参与。4.基于问题的学习,通过学习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和技能;5.基于学科的学习,以学科问题为起点,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6.跨学科学习,一问题为学习起点,让学习者使用跨学科知识进行探索,从而获取知识;7.多样化人群的社会学习,让不同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性地寻求答案;8.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让学习者以不同的观点角度去思考,以激发对结论和价值判断的反思和争论;9.基于系统思考的学习,探索事物间的联系,而不是孤立的看局部,是学习者能整体理解整个知识体系。

美国硅谷学校基金开展的混合式学习、颠倒课堂,英特尔未来教育推广的项目学习等,探索以ICT为支撑的先进教育技术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推进教育发生结构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