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文化
发布人:王卫肖发布时间:2014-04-29 11:21:58
课堂文化
------- 陶西平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价值为导向的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和基础载体。它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总和,是学校的价值取向在课堂活动中的体现。它是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一种文化。
课堂文化就是课堂的价值追求,它应该体现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智慧的激发和启迪,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建设新的课堂文化,必须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共处、互动合作、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赋予课堂以生命价值。
中小学生最为重要的素质基础,《义务教育法》规定得很清楚,一是品德,即做人的基础;二是智力,即做事和继续学习的基础;三是体质,即品德和智力的载体。
一、课堂的目标和文化的建立:
1,掌握社会交往能力和具有公民意识、拥有独立自主和主动进取精神。
2, “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这三个习惯非常重要。
3, 我们现在的研究性学习大多是解决获取知识的问题,这并未真正进入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真正的思维是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开始的。
4, 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面,有三个互动需要关注。一是师生互动。二是生生互动。三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新的课堂文化倡导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的转变,力图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教师要自觉地为此创造条件,以构建课堂上的“沟通文化”。为此,我们要改变教师享有话语霸权、学生在课堂上失语的现象。教师要善于挖掘对话中的新意,创造生成性的教学。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这种关系的形成和氛围的创造是至关重要的。
二、 课堂观察的五个角度:
1.独立学习,自主与自由精神的培养;拥有独立自主和主动进取精神。
2.合作学习,领袖才能与合作意识的训练;掌握社会交往能力。
3.学科情感,“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的养成,理想与情趣的内驱力的发展。
4.社会关系:民主与人权,尊重与平等社会观念的建立;具有公民意识。
5.知识能力: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铸就学业发展和素质提高的基础。
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学校要让孩子天性有展现的空间,智慧有表达的机会,美德在学习中扎根,梦想在勤奋中实现。一所学校看得见的是校园,看不见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师生的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培养学生从情感开始而不是从知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