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资源 -> 其他

英特尔未来教育

发布人:张建辉发布时间:2017-07-19 16:09:39

一、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介绍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全球教师专业化发展计划,旨在帮助职前及在职的中小学教师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和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并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项目的课堂教学创新模式。该项目采用“教师培训教师”的模式来开展培训和指导。通过培训,教师可熟练制作出切合本地和国家教育目标及课程标准并能够付诸实施的教案。截止2011年底,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已对超过 70个国家(地区)的1000万名教师进行了培训,是同类计划中规模最大且最为成功的项目之一。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于2000年7月在中国正式启动,得到了中国教育部和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已在全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广泛开展,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超过190万。中国成为该项目培训教师人数最多的国家,也是培训效果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对推动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对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英特尔公司将一流的教育理念、培训模式和管理方法引入我国的教学体系;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是教育部与英特尔公司在共同推动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合作项目之一,也是近年来开展的规模最大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合作项目。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该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以研究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也使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英特尔对中国教育的投入,极大地支持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二、英特尔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介绍

英特尔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是英特尔公司为全球教师打造的系列培训课程。从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2000年进入中国以来,课程从原来的一门核心课程,目前已经发展到包括一门基础课程、一门核心课程、近十门专题课程在内的体现现代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围绕目前教育领域的发展需求及教学环境的变化,注重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调整和重组课程内容,重视课程的时效性与实用化。

在将课程引进中国的过程中,英特尔中国项目管理团队组织了来自我国高校和基础教育的许多专家,围绕我国的基础教育实际,对课程进行了本地化工作,并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课程管理与呈现方式,以满足广大一线教师的学习习惯和成长需求。

课程的整体目标

英特尔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旨在帮助广大一线教师理解在信息时代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懂得如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和学习智慧,真正实现教学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为学生适应真实的生活世界服务。

在课程体系中,通过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帮助广大教师理解信息化环境下的一般教学过程,通过专题课程帮助广大教师理解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的教学形式或教学活动,如怎样设计技术支持的项目化学习、怎样设计贯穿教学活动始终的信息化教学评价、如何结合不同的学习要求设计不同的评价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如何在探究过程中学会采集数据、如何通过可视化方式呈现数据、如何借助于数据进行批判性思维、如何根据教学需要和环境条件设计面对面或在线学习、如何设计移动环境下的学习活动、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设计合作学习活动等等。

(二)课程的基本特点

英特尔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结合教师教育的特殊性,围绕教师的职业成长需要,在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可供用户自由选择的课程资源群。课程体现了如下特点:

既强调课程的系统化,也重视课程的专门化:有的课程强调了对教学的整体设计,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所涉及,也有的课程只关注了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特定环节或要素,并针对这些环节或要素进行了专门化的剖析,帮助教师感悟如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既强调整体能力建设,也满足个性发展需求:考虑到广大教师的千差万别,在课程体系中,既有新手入门级的基础课程,也有提高级的核心课程,还有适应不同教学环境条件的专题性课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兼顾了不同层次教师的能力成长需要。

既适合开展集中面授,也可以适度自主学习:课程通过多种不同呈现方式,并结合课程管理平台,为不同地区高质量管理教师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支持,同时,亦可以为有个人学习诉求的教师提供自主学习支持。

当然,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都需要教师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能够对现代学习规律有所理解,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做出基本准确的评估,这样才可以帮助其真正理解每一门课程的精髓。

(三)课程的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形式和内涵都将发生重要的变化,与此相适应,教育教学的方式必然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教学变革都需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英特尔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将会始终跟踪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关注技术的变化及其对教育可能形成的影响,关注现代学习科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和重构教师的职业能力结构,持续创新课程体系,以满足广大教师的新时期教学需要,并适应不同教师的个性成长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