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发布人:韩旭丰发布时间:2014-06-16 15:44:46
教学内容: 一、武术的简介 二、武术的手型、手法 三、武术的价值 四、学校开展武术的重要性 | |
教学目标: 一、简单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武术 二、认识武术的手型、手法 三、知道武术的价值 四、学校开展武术的意义 | |
教学重难点:了解武术的价值,掌握武术的手型、手法。 | |
教学过程 | |
一、武术的起源及发展
|
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徒手或器械的各种套路。武术是一种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武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汉族民间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如回族,苗族等也有各自特色的武术流派。武术的起源源远流长,在民间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现代汉语词典》)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源于商周时期的军事训练,至秦汉形成流派,并有著作记载。历经千年发展,武术终于在宋明时期达到巅峰,清代统治者禁止民间结社练武﹐民间只能以“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传授武艺。民国期间随着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武术又迎来了一个大发展时代,社会上存在着大量各种形式的拳社。共和国建立后,国家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通过气功、站桩等训练手段,提高人体肌肉力量和神经反应潜能,或借助器械特性,达到躲避对方攻击,而能有效击打对方,制服对手的方法。中国历史上,不同人群根据中国文化理解不同,训练方法不同,产生众多门派。 1、武术起源于生产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武术起源于生产和生产劳动。早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人们为了生存,用些石器、木棍等打猎、捕鱼,又同野兽相斗,这样,人们逐渐获得了使用武器和格斗技能,它是武术格斗技术的萌芽。随着原始生产工具的进化,尤其是它的实际效用,为后来的武术技术“劈、刺、砍、扎、等奠定了基础。人们把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中获得的一切知识、技术,不断地加以总结,传授给青年一代。 2、原始战争的出现,促进武术向军事战斗技能发展原始部落战争的实践,使武术在已有了狩猎的格斗和捕杀技能的同时,又有了军事战斗技能的发展,后来的武术运动,其内容就大都近于军事战斗技能而远于狩猎技能了。 3、强身除病的客观要求使武术成为体育的一种手段。 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减少疾病,逐渐就有了对体育的要求,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已创造了一种唤作“舞”的运动形式来进行锻炼筋骨,活动关节。唐、宋朝时,才开始有简朴的武术套路。例:李白的剑舞。强身除病的客观要求使武术成为体育的一种手段。 4、解放后武术运动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的健康,重视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一九五六年国家体委把武术列为竞赛项目同时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剑术》,《初级刀术》,《初级枪术》,《初级棍术》等书籍和挂图。并有了全国武术统编教材。1982年召开了全国武术会议,1990年将武术列入全运会的竞赛项目。并多次举办国际武术邀请赛。从此,国内外武术发展的更快。武术集体项目的比赛场地为16*14。当运动员身体任何部位开始动作时比赛开始计时。武术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攻击技艺美。武术的核心技术是攻技术。运动员比赛套路中中断允许重练,但必须扣1分。剑术是以刺、点、劈、撩、挂、削、点、崩、截等剑法所组成的套路练习。它的特点是当中轻快、身法矫捷、富于韵律感。初级剑术共分为四段32动。刀术以劈、砍、撩、挂、挑、刺、缠头、裹脑等刀法所组成的套路练习。它的特点是勇猛、快速。初级刀术共分为四段32动。 |
二、武术的手型、手法 |
1、手型 拳 动作说明:五指卷紧,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 各部位名称:拳眼、拳心、拳面、拳背、拳轮 要点:拳握紧、拳面平、直腕 易犯错误:拳面不平、屈腕 ‚掌 动作说明:思指伸直并拢,拇指弯曲紧扣于虎口处。 各部位名称:掌心、掌背、掌指、掌根、掌外沿 要点:掌心开展、竖指。 易犯错误:松指、掌背外凸 ƒ勾 动作说明:五指聚拢成勾屈腕 各部位名称:勾尖、勾顶 要点:屈腕 易犯错误:松指,腕没有扣紧。 2、手法 ①冲拳:预备姿势:两脚左右开立,两拳抱于腰间,拳心朝上 动作说明:右拳从腰间旋臂向前猛力冲出,力达拳面,目视前方。 要点:挺胸、收腹、直腰、出拳快速有力,做好拧腰、顺肩、急旋前臂的动作。 ②架拳 动作说明:右拳向右上方架起,拳眼向下,目视左方。 要点:松肩、肘微屈、前臂内旋,力达前臂外侧。 ③推掌 动作说明:右拳变掌,以掌外沿为力点向前猛力推出,目视前方 要点:挺胸、收腹、直腰、推掌快速有力,注意沉肩、翘掌、力达掌外沿。 ④亮掌 动作说明:抖腕亮掌,臂成弧形举于头上,目视左方 要点:抖腕、亮掌与转头要同时完成。 |
三、武术的价值
1、强身健体
2、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3、修德塑人
4、改变精神面貌 |
1、强身健体 武术注重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强调精、气、神的完整协调。通过教学和训练,能够加强人体的肌肉力量,提高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加大关节运动幅度,有效的发展柔韧性。 2、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武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饱经风霜,长盛不衰,直接向后一代传递一种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3、修德塑人 中华武艺在长期的发展中,继承和发扬着中华民族“重礼仪、讲武德”的优秀传统美德,基于祖先的遗训,习练武术者一般在初练基本功阶段就严格要求学生做到“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抑恶扬善”等武德。因此,“武德教育”在习武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再由于习武非常的吃苦,于是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这也是修身的重要方面。“习武先习德”说明武术练习历来重视武德教育。现在武术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学校过于注重技能套路的教学,而缺乏武德教育,学生对武德认识不足,不了解习武的真正的意义,在教学中不仅要抓素质教育,也要抓武德教育。所以,“练武先习德,教人先教心。”“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徳。”(拳彦)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的品德放在第一位,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的个性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习武德,讲礼仪。继承传统美德。 4、改变精神面貌 武术运动特别强调精气神的修炼。“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行如风”是一个优秀 武术运动者必备的素质,往往一个练武者从他的气质不凡,举止大方,精神庄严,特别是其敏锐的目光,凛凛的威风,令人肃然起敬。 |
四、开展武术课的重要性 |
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学,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武术推广普及的重要方式。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真正体会中华武术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促进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的政策与方针,发掘校园武术文化,利用中小学的人文环境进行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综上所述,武术运动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是有较大区别的,有些细节性的内容是其他体育运动无法实现和完成的。所以,我个人认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坚持参加武术运动比参加其他体育运动更新、更全、更具有运动性和价值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