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参考资源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三:关爱学生,宽严相济

发布人:刘淑惠发布时间:2014-10-11 10:27:28

 

一、关爱学生是教师应具有的美德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如何,教师如何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道德的重要内容。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育界称为师魂。在一定意义上说,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没有对学生的爱,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真正的教育。

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的弟子之所以对孔子心悦诚服,视之如日月,敬之如父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孔子对弟子十分热爱,感情极为深厚。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里记述着孔子的学生颜渊死了孔子哭得非常悲伤,跟随的人说老师过于悲伤了。孔子说: 我太悲伤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伤还为谁呢?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伯牛患了重病,不能见人,孔子一定要去看他,从窗户上握着冉伯牛的手亲切地慰问他。这一切都成为赞美孔子的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历次评选的优秀教师共同的高尚道德情操之一,就是热爱学生。河南省林州市衡水镇卸甲平村小学高级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王生英,30年如一日,坚持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任教。一场暴雨冲毁了学校教室,她把孩子们领到家里上课。为了扩大教室,把家里的大豆、小麦等粮食卖了,不顾病残之躯和丈夫一起挖沙、刨石等。爱生如子,倾尽全力帮助家庭贫困学生求学。曾获全国模范教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优秀党员” “河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二、尊生爱生,诲人不倦

是教师职业最基础的部分,没有就没有师德。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有人曾向著名小学教育家王企贤老师取经,“啥样的乱班到你手里都好,你有什么绝招?王老师回答说:要说有什么经验嘛也很简单,只有一个字,爱你所从事的事业,爱你所教的学生。” 可见,对于教育工作者是多么重要。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高尚的道德情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尊生爱生,诲人不倦需要从多方面人手。

1.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第一,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常常有一定程度的“闭锁 性。他们不再像童年时那样,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而常常会把自己的内心活动隐藏起来,这就给教师深人了解他们带来了较大困难。但与此同时,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于许多事情还缺乏明确的认识,所以,在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理解和解决不了的问题时,需要找人诉说,请教和指点。这表明他们的内心世界还有向外开放的一面。因此,作为教师应当主动去和学生交朋友。众所周知,人的心扉都是向知己者敞开的,学生也不例外。当他们在与教师的实际接触中切实感到教师能够理解他们,既是自己的师长又是自己的朋友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心里话以及烦恼和忧伤毫无保留地告诉给教师。而这时,教师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也才能谈得上有效的教育。

教师要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就要尽量地扩大和学生交往的范围,积极参加他们的各项活动,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同时还必须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一个全新的形象,也就是说,教师在学生面前不能只是某一学科教师的形象,而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兴趣广泛,才华横溢,乐于并善于和学生打交道的人,这样学生才会把教师看做是自己的良师益友。所以,教师光有成为学生朋友的愿望是不够的,还须努力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德行和才学吸引学生,使他们主动地和自己交往,并在交往中获得对他们的全面了解。

第二,要全面深人了解每一个学生。

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基本前提。所谓了解 学生,就是通过调查研究和其他方法,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家庭等情况,以及他的心理特征和思想活动。而所谓全面的了解,就是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或事;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虑。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地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在这方面,特级教师斯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为了全面深人的了解学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斯霞老师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走访一次,详细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爱好和身体状况为使自己对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了如指掌,她还特别注意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观察。多年来,她养成了和学生经常在一起的习惯,尽管年岁已高,但她还尽可能地参加学生的游戏和各种活动。实践表明,经常深人学生,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捕捉学生行为的每一个细节,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找到打开学生心灵钥匙的重要途径。

第三,克服心理效应的影响,公正客观地认识学生。

作为教师不仅需要懂得学生的心理还要特别注意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克服自身存在的某些心理效应,如成见效应“定势效 应”“光环效应等。因为这些心理效应常常制约教师对学生的深人了解,进而影响到育人的效果。有这样一个事例,某中学初二年级的一个学生,因流氓行为被公安部门拘留。消息传到学校,许多教过他的教师不相信,因为该生原是班长,一贯守纪律,工作积极肯干,学习成绩优良尊敬老师,班主任和其他任课师都认定他是 一名好学生,因而对他在犯罪前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都没有引 起足够的警惕:看到他上课走神,老师们认为他在考虑工作;学习成绩下降,认为是工作过多所致;喜欢打扮,认为是生活水平提高了等等。正是在这种定势效应、光环效应的影响下,丧失了教育的时机。试想如果教师们在发现他身上的问题时,能够进行深人地了解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其结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克服心理效应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能使教师真正做到全面、公正地认识学生。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戴上一副有色眼镜看世界,那么他所看到的世界色彩无疑不是真实的;同样道理,一个老师如果带着某种定势或成见了解、认识学生,那么他作出的判断就会有失公正,他就难以发现好学生身上的弱点和差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不仅会影响教师的威信,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克服偏见、成见,公正地认识对每个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2.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他们,即把学生看做是与自己地位完全平等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不容别人忽视的人来加以尊重、理解和爱护。只有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自己的存在对别人、对集体是有意义的,进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出积极向上、不断追求的真诚愿望。这是推动他们接受教育,健康成长的巨大力量。相反,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懂得尊重学生,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和意向,甚至走向自我毁灭的绝路。

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就是把学生当做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人来看待。特级教师于漪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教师为未来而教,学生为未来而学,师生都是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必须互相尊重,教师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对学生健全人格 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才能养成学生的自尊,教师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才能养成学生的自爱、自 强。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教师尊重学生人格,还体现了一种价值观,这就是相信学生作为人应具有的价值和尊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倘若忘记了这一点,不尊重学生,实际上等于失去了教育的前提。正如一位哲人所说: “如果教育被置于人和人格的简单概念之上,那么这种教育将是粗糙的、专横的。可是,当前不少学校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教师动辄训斥学生,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以及给后进生设特座”,公开评选最差生等现象,这些不尊重学生人格的做法,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必须坚决地加以杜绝。

其次,尊重学生的个性。

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各具特色的建设人才,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由于生理素质不同,生长环境有别,所以每个学生都具有正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个性:有强壮的,有懦弱的,有瘦弱的,有天性活泼的,有沉默斯文的,有机智聪明的,有反应迟缓的,有意志坚强的有秉性柔弱的,有爱好人文科学的,有喜爱自然科学的,等等。对此,教师应当给予尊重,而不能以自身的好恶为标准,来强制或压抑学生的个性。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且促进其独特的发展,不能也不应该使一切人都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以一模一样的东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的人才,故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从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特点出发,并为促进其个性的完善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在班级活动中,给学生提供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帮助他们成立各种兴趣小组、科学小组;指导他们做实验,搞调查,写论文提高综合能力等等。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教师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不仅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发展,还会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再次,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自我教育之母是一个人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青少年心理研究表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 尊心逐渐增强,他们不愿意别人把他们再当成不懂事的孩子看待,而是希望别人能尊重他们,在批评教育时能给点面子”。对于这一 点,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将会有意无意地损伤学生的 自尊心,平时多给他们一些表扬和期望,以激励他们上进。

充分地信任学生,也是尊重学生自尊心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 信任,包含着对学生个人存在价值和上进愿望的肯定,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是激发学生不断进步的精神力量。以往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越信任学生,学生越会用行动让教师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进步和成长。

最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在以往的长期教育活动中,一些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反应在工作上老师说了算学生跟着转只有老师的指挥权, 没有学生的建议权只有老师的支配权,没有学生的选择权”,只有老师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的积极性”。这些做法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压抑,师生关系紧张,班级的心理环境恶化,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无法发挥潜能。显然,这与我们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完全相悖的。所以必须摒弃这种把学生当做教师的隶属品的旧观念,构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的学生观。新型的学生观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学生当做独立自主、完整的生命体去看待,允许他们独立思考问题,欢迎他们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现在许多班主任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老师的肯定、支持,受到尊重时,他们的学习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而且他们在各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也常常超过老师们的想象,体现出学生的聪明才干和巨大潜能。而这正是我们要追求的教育目标。

3.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把他们保护好,是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教师必须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一切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的现象作斗争。

三、宽严相济,循循善诱

教师尊重关心学生,还要严格要求,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待学生。

首先,宽严相济,严中见爱。

热爱学生,必须严格地要求学生。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

不管不问要变坏。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能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做到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爱学生,不等于纵容放任学生,只爱不严,不是真爱,相反,只严不爱也无法真严,要真正达到教 育的目的,教师必须把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辩证地统一起来。况 且,学生处于成长之中,还不能完全做到自立、自律,看问题往往肤浅或片面,难免在形式言表中出现错误,教师如果对学生不管不 顾,放任自流,只会害了他们。所以,根据成长中的学生的年龄和 心理发展特点,对他们必须要有严格的要求。

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一门学问,随心所欲,不仅不会对学生的成长进步起到有利的作用,弄不好还会使学生逆反心理膨胀,产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教育的效果也就相反了。严格要求学生也要讲究科学性。概括起来,原则有四:一是严而有理。严格要求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教育规律。不能把这种严格片面地理解为就是提高学习成绩,把提高学习成绩片面地归结为多留作业多考试,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拓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严而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有了全面正确的了解,才能对学生提出符合他们的实际,能为他们的思想水平、认识程度所接受的要求。要求过高或离现实太远,都会使严格要求毫无意义。另外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客观存在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要相应地因人而异。三是严而有方。光有要求不能贯彻也是枉然,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要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切切实实地执行。一味的命令、禁止不一定有显著的效果,采取疏导的方式,寓教育教学要求于学生的各种活动中,效果就会比较理想。四是严而有恒。一种要求的提出就要使它相对稳定教师要对要求的落实做 经常性的检查,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切不可行令而不禁,不做监督工作,那样,学生会对教师的要求持无所谓 的态度。

严格要求学生必须讲科学、讲规律,必须同尊重、信任、关心

理解学生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效果。

其次,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教师的严格要求和教育要真正化为学生的认识和行动,需要有 一个过程。由于中学生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在思想认识和行动 上都缺乏稳定性,在改正缺点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这就决 定了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必须循循善诱,耐心教育。有这样的一个教育事例:一个自尊心很强而又毛病很多的学生,由于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责备,使他产生了严重的对立情绪。班主任老 师决定采取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促使他转变。为解除他的对立情绪,老师一方面经常和他促膝谈心,一方面和家长取得联系,建议家长对孩子多引导,少打骂。由于循循诱导代替了训斥责备,和谐 取代了对立,这个学生逐渐转变了对老师和家长的态度,开始接受 教育,逃学、抽烟、喝酒的毛病也改掉了。为激励他更快地进步老师有意识地发觉他身上的优点、长处,并当众给予肯定,使他的长处得以发挥。此后,老师又根据他存在的问题,以书信的方式对 他进行教育,使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进步得更快了。从这个学 生的转变中可以看到,教育好一个学生确非易事,它不仅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善于引导,还需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不断更新教育方 式和方法

诲人不倦是教师热爱学生达到一定程度而升华的一种崇高境界, 它是一种美好而积极的情感,它能激起教师对自己劳动的兴趣和爱 好,促使教师创造出各种优良的、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这种爱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它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增强 自己的自信心,进而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使学生显示 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这种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精神,能诱发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激情,并影响学生的理想、志趣、爱好 和毅力。能使师生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在感情和心理之间架起一座 互相信赖的桥梁,对教师敬业精神和行为的崇敬,会使学生对教师的举止、言谈以及内在的气质、信念、生活态度都进行自然的模仿。 此时,教师的授课效果会异常的好,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教师的 教导会像春风吹进学生的心田;教师也会从学生对自己的敬爱和纯真的感情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