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参考资源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一:终身学习,勇于创新

发布人:刘淑惠发布时间:2014-10-11 10:31:05

 

就个人而言,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专门 人才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再教育、再学习。 肩负着为现代化事业培养人才的教师,终身学习具有特殊意义。

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终身学习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老,学到老的箴言世代流传。早在春秋后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就提出“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并亲自办学,把周游列国作为施教的课堂、实 践的基地,开创了终身教育和社会办学之世界先河,不愧为世界 发现和论述终身教育的先驱者”。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也提出 吾生有涯,学也无涯,明确表达了终身学习的意境;清末致力于 变法的梁启超提出的古人于为学,终生与之俱”;我国当代著名力 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提倡学习是终身的职业”等均成为许多有志 之士的座右铭。这种以终身教育或终生学习为内涵的教育思想被人 们长期传为美谈并为许多人所践履。

教师掌握了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就能为学生获得多方面 的知识提供机会,及时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做到“无 所不知。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老师从事工作的初 期,所掌握的知识与应教给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比例是10 : 1;到了 15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应当成为20 : 1、30 : 1、50 : 1。 这就是说,教师自身的知识应该像一个不断蓄水的湖泊,而且应该 随着教龄的延长不断扩充、不断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人类全部 科学知识的3/4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现的。19世纪的时候, 知识量每50年增加1倍;到了20世纪中叶,每10年就要增加1倍;20世纪70年代,5年增加1倍;目前,3年知识量就要增加1倍。人类知识在不断丰富,新知识增长的速度在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在缩短。据统计,全世界科学已达2000余种。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们中小学教材的内容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但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新知识在不断扩充,教师仅靠原有的知识功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从教多年的教师,都应该坚持边工作边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朝着学者型教师的目标努力。

二、勇于创新,持续发展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创新教育 是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勇于教育创新是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勇于创新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也是师德 修养中应当增加的新内容,是教师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教育创新包含 两层意义,一是靠教育去培养新人才,二是教育本身也需要创新。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 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创造性人才。这也是要 求教师必须具有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着诸方面的弊端:如教育体制封闭,教学内容和手段陈旧以及 重理轻文、重专业轻基础、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分数轻能 力、重共性轻个性等,所有这些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显然,要克服这些弊端,从传统的教育模式 中走出来,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第一,要更新教育观念,具有改革意识。从我国教育工作的现 状看,不少课程内容陈旧,教育方法死板,实践环节不被重视,专 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因此,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开 动脑筋,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和束缚,才能发现广大青少年中蕴涵的丰富的创造潜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

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作为在职的和未来的教师,要构建 合理的知识结构,应主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和标准:一是要看他占有 的知识和具有的能力能不能满足从事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的需要;二是要看他的知识能力结构能不能鲜明地体现出自身的专业特点,充分 地发挥个人的特长;三是要看他的能力结构是否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 获取新的知识和保持创造能力。根据这些原则,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应是文化知识广博、专业知识深厚、智力和能力协调发展、创造性和活力较强的优化结构。其中,创造性和活力是知识能力结构的最高 层次,是教师职业活动中一种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要培养有利于开展创造性劳动的教师心理素质。般讲,进行创造性劳动,要具备相应的情感、意志和心态。‘一个教师要在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对教 学负责和对学生热爱的情感。此外,还要乐观自信,意志坚强,而且能尊重学生、鼓励学生青胜于蓝,超过自己。

【复习思考题】

1.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

2.如何理解教书育人的内涵?

3.从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为人师表的重要性。

【实例评析】

教书育人楷模——于漪

1951年,22岁的于骑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从风华正茂的少女到年过八旬的老妪,于骑在教育的原野上耕耘至今。60年来,对学生挚爱不曾改变,对师德的坚守不曾改变,倾力育人的拳拳之心

更不曾改变。

于漪是一名语文教师。在她的心目中,课堂教学要给孩子们传授知识,更要传授精神。

于漪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合二为一、不可分割的,民族精神渗透于语言文字而得以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民族精神教 育是德育的根基,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内民族精神教育资源,依托民族语言教育,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机、无痕地把民族精神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于漪用每一根神经牵挂着学生、聆听着学生。有时候,学生的 一句话会让她回想一个晚上。老师,文章中的人是真的这样 吗?——课文中的人物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涟漪,老师该怎么回答? 于漪总是细细思考、解疑释惑。于漪说:老师的感悟替代不了学生 的感悟,只有认真倾听学生,师生平等对话,才能形成生命的磁场。

每次上语文课,于漪都力求打破平铺直叙的套路,探索新的教 学方法,要给学生深刻的课堂体验。在讲授古文《卖油翁》时,于 漪准备了一枚铜钱,说到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她拿出铜钱进行示范如 此一来,学生边听边看,既领会了字之妙,又惊叹老翁的绝 技,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代的活水要在课堂上流淌。于漪注重结合时事特点,从身 边吸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效果。看到很多学生喜欢周杰伦的歌, 七八十岁的于漪就找来专辑认真试听,琢磨周杰伦吸引孩子的原因,发现《青花瓷》等歌词从古典名章中寻找灵感,借鉴了传统文化元 素,让学生乐于亲近;现代独生子女无人倾诉,烦闷时哼哼周杰伦 的说唱音乐,是种很好的宣泄。许多学生得到了于老师的理解,高兴地说:再告诉您第三个原因,周杰伦的歌,好就好在学不像!” 半个多世纪的代沟一下子消除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开展课堂教 学时就有了更强的感染力。

她为自己准备了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优点,一把尺

子量自己的不足。白天,她站在教室窗外,看别的教师怎么上课; 晚上,她对着参考书仔细琢磨,连汉语拼音都重新学起。教研组里 共有18位老师,于漪把其他17位老师的长处都学来了。于漪还为 自己准备了教后记,每次上完课之后记录,一面是记下学生的 闪光点,另一面记下自己的不足,甚至是废话。长此以往,一 些精彩的思考留住了,成为以后教学中的新养分,自身的缺点也逐 步克服,教学育人渐入佳境。

名师于漪不仅成为学生们的好老师,也成为教师们的好老师。这 些年,于漪带教了 100多名全国各地年轻老师,帮助他们成为教学的骨干力量,于漪还主持了于漪语文名师培养基地“于漪德育实训基 地等师资培训基地,同样将两把尺子传递给他们。在基地授课 过程中,于漪注重引导学员之间彼此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于漪老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1978年秋被评为首批语文 特级教师。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 “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种荣 誉称号。首批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9年中国教育人物新闻人物, 20109月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受到胡锦涛总书记 接见。

(据《两把尺子教语文——记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改写,原文载于《光明日报》2010911曰)

【提示】

2.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全国1600万人民教师的骄傲。于漪是当之无愧的明星。

3.     于漪60年的呕心沥血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给三尺讲台,奉献给基础教育事业。她一生的理想是当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今天,她依然壮志满怀,坚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教师……可以说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4.     从于漪的事迹中,我们每个教师都有理由思考: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