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古代特有称谓
发布人:仵晓娜发布时间:2015-03-19 16:45:23
1、【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敬,而改变原来的称呼,采用一种新的称呼。避讳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有改字法、空字缺省法、缺笔法。以同音字、同义字、近音字、近义字来代替应避讳的字,是最常用的方法。如秦朝为避秦始皇嬴政的讳,该“正月”为“端月”。晋代为避晋景帝司马师的名讳,改“师”为“帅”等等。
2、【帝王的称谓】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后羿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
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的专称。周代君主称“王”。从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懿王,王号都是自称。谥法起于周孝王以后。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有褒贬之意。即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谥法有固定用字,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布义行刚曰景,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战国中期以后,周王的权力日益削弱,威信已无。各国的诸侯相继称王。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他认为:“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而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决定将三皇、五帝的名号合一,自称“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帝王的称号。秦王政还废除旧有的谥法,他自称“始皇帝”,子孙继位,为“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这就是秦王政被称为秦始皇的由来。
秦朝灭亡后,谥法制度又被恢复。在古代,对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就是大不敬,即使对前代帝王亦是如此。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真宗、元文宗等。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由个别的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称世祖,其子玄烨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如西汉十一帝,只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得入太庙奉祀。这也是古代文献对隋以前帝王只称谥号、不称庙号的缘故。唐代以后,典制不那么严格,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人们也就以庙号称呼皇帝。
明清以后,帝王的称谓又为之一变。人们习惯上对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永乐帝、乾隆帝等。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历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清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几乎都要改元。如汉武帝在位54年,先后用了11个年号;唐高宗在位33年,先后用了14个年号。明清两代,每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都只用一个年号。如清圣祖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号。其中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明英宗。他因为先后两次登基称帝,所以用了正统、天顺两个年号。由于明清皇帝在位不改元,所以人们习惯上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3、“助教”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国子监协佐博士理事的官员,负责教导学子的修身养性、崇志广业事宜,官位多在从七品上下。
4、“学博”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清代它又成为州县学官的别称。
5、“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元代路、州、县及书院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官为正八品。
6、“学录”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元代路学设学录,协助教授教育所属生员。学录官为助教的协佐,官为正八品。
7、“学官”又称“教官”。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8、“监学”清代中等学堂以上设监学;掌稽查学生出入。考查学生功课勤惰等事。
9、“司业”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国子监的副长官,为正五、六品。历代沿置,为学官,至清末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司业博士为之师”。
10、“祭酒”汉平帝时始置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至清末废。封建王朝专门教育公卿大夫和三品以上官僚子弟的学校称国子监或国学、太学。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祭酒原非官名,古代人宴会或祭祀时,推一年高望重的人先举杯子以祭,称祭酒。隋唐以后始称国子监的主管官为祭酒),官多为从四品。
11、“学政”宋代太学的教官。《宋史·汪解传》“熙宁大学成,分录学政”。
12、“讲郎”讲授经书的官员。《后汉书·儒林传》“又识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13、“太保”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的官,也称太师太傅。
14、“博士”国子监的助手,官位多在正七品到正六品。为培养各类专门实用人才,从东汉到隋末,在当时的京城还建有各类专科学校,依据其专业,分别设立了律学博士、医学博士、武学博士、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学官,其官位在正九品到正七品。
15、“学监”国子监协助祭酒督课业、监内务、查勤惰、纠师生过失的官员,官为正七品。
16、“训导”明清时,各府、州、县均设训导官一人,协佐教授与学正、教谕的学校管理事务,官为从八品。
17、“山长”唐宋元时,官立书院中担任主讲并总管院务的学官称山长。
18、“少卿”明代为培养本国的通事(今称翻译)人员和外国留学生,在京城设有四夷馆和四夷馆翰林院,其最高长官称少卿,官为正四品。
19、“郡文学”汉武帝时敕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称郡文学,专司所辖地域的教育行政事务。
20、“卫儒学提督”宋明时,在兵员集中的要塞、卫所办有专教武官子弟的学校,授以五经四书、英武将军传略和骑射步战之术,其最高官员称卫儒学提督。
21、“正科、典科、训科”明代各府、州、县各设一专司医学的官员,府称正科,官为从九品;州称典科,县称训科,均有官职无俸禄。
22、【对税的称谓】我国税收自古有之,但历代对税的称谓有所不同。夏代称“贡”,商代曰“助”,周朝称之为“彻”。“税”的名称最先出现于春秋鲁宣公十五年的“初税亩”。后称为“赋”,到汉代有“算赋”“口赋”“更赋”名称,后又改称为“租”。隋唐五代对口税曰“庸”,宋代有“粮”的称谓,明代称之为“响”,清期有“津贴”“捐输”之用,以上是我国田亩税之称。此外还有“耗”“漕折”“平余”“羡余”等名目。历代称“税”的也不少,如唐代的“间架税”,清代的“当税”“牙税”等。
23、【面条的古代称谓】面条是一种再普遍不过的面食,但说到“汤饼”“不托”“溥饪”等词时,恐怕就不是人人都知道了。其实这几个词都是面条的古称,指的是同一种东西。据史书记载,唐朝时,人们开始把面条称作“不托”,意思是用刀把面饼或面片直接切成条状之后再煮食,不用手掌托着。用以区别在此以前直接用手掌压而成的薄片“汤饼”。并且自唐时起就已风行过生日吃寿面的习俗,到宋代时,民间又好称“汤饼”“不托”为“溥饪”。孩子出生后三天,还要请亲朋友去吃面条,开“汤饼宴”以示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