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发布人:张晓辉发布时间:2016-06-02 14:05:27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母亲逝世后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身患重病的母亲体贴入微、深沉无私的爱,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重新燃起了生命的信心。
一. 了解背景,走进作者,体会内心:
在课前,我布置学生从书籍、网络中了解史铁生的相关资料,在进入情景环节,学生介绍了史铁生的资料,老师对其进行了补充,言语中学生们流露出对作者的惋惜与同情,从而为之感受母亲埋下了情景铺垫。
二. 走进文本,感受母爱:
《秋天的怀念》一问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来刻画形象的,在自主学习环节,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文中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2)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抓住文中母亲表情、动作、语言的语句来分析。
学生在专题网站上发表自己的评论,并点评其他同学的评论。学生能够抓住“抓”、“忍”、“央求”、“喜出望外”、“敏感”等词语进行品析,通过反复品读和配乐朗读,分析母亲变化的原因,感受深沉而伟大的母爱。
三. 走出之本,拓展文章,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拓展提升,我为学生提供了史铁生另一篇写母亲的文章《合欢树》,并针对《合欢树》提出了几个中心问题,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进一步感受母爱的伟大。
本节课不足之处:
1. 学习目标有一条是:通过朗读课文,练习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生字的含义,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学习环节来支撑着这条学习目标的达成。
2. 再者,学生的情感没有完全进入文本,没有真正的与作者产生共鸣,缺少感情的真正投入,这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的体会与感悟。
3. 本文缺少写作教学的指导,本文写作特点是对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描绘来突显母亲的爱,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针对这一点适当地加入写作指导,指导学生写人物时,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刻画任务的性格。
以上优点我将继续保持下去,不足之处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