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课程资源 -> 过程性案例

《美丽山河》的“课程框架问题”修改过程及专家点评

发布人:张建辉发布时间:2016-08-24 14:57:07

 年级:小学四年级;学科:语文-拓展-地理-历史

课程框架问题

原设计

修改后的设计

基本问题:如何欣赏古诗中的美丽山河?

单元问题:对于写景诗歌中涉及的景点你了解多少?。

内容问题:

你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写景的诗歌?这些诗歌的题目分别是什么?

以下这些古诗中提到的景点,哪些你有所了解?请列举1-2个。

你知道写景诗歌背后的故事吗?你是通过以下那种方式了解到古诗中景点的故事的?

你还了解写景诗歌的其他写作背景吗?古诗中提到的景点现在还存在吗?你能提供相应的图片资料和文字介绍吗?

基本问题:什么是美?

单元问题:

如何欣赏古诗中的美丽山河?

内容问题:

你游览过哪些祖国的美丽山河?觉得美在哪里?

哪些诗人写过写景的诗歌?这些诗歌的题目分别是什么?

古诗中提到的景点背后有哪些故事?

我们将通过哪种方式了解到古诗中景点的故事呢?

这些诗歌中使用了那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这些修辞方法都起了什么作用?

专家的点评:

原来把“如何欣赏古诗中的美丽山河?”作为基本问题是不妥的。因为,“欣赏古诗”仅仅是本单元的核心问题,不具有跨单元、跨学科的特征,也称不是语文学科的核心问题。按照课程标准中,“能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要求,可以把“什么是美?”作为基本问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不仅是欣赏古诗,也是欣赏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现代诗歌、散文、小说等)都要培养的。不仅如此,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甚至多门学科(如美术、音乐、数学、物理、体育等)都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可以说,这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跨学科的核心要求。

把“如何欣赏古诗中的美丽山河?”作为单元问题是恰当的。而且,为了支持对单元问题的探究,内容问题中增加了“这些诗歌中使用了那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这些修辞方法都起了什么作用?”,如果没有这两个内容问题,仅仅依靠对古诗背后的故事的了解,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也不符合课程标准中关于“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体会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常见修辞方法的作用”的要求。

在内容问题中增加了“你游览过哪些祖国的美丽山河?觉得美在哪里?”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亲身体验,很快地把学生带进欣赏祖国美丽山河的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