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第二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发布人:张建辉发布时间:2018-05-21 15:25:26
为了阐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需要先了解国际上有关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发展状况。
一、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自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究出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来,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在发达国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 CAl(Compuler Assisted lnsfrucllon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主要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问题,这些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这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一般只提计算机教育(或计算机文化),还没有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
2 CAL(Cornpute r 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在此阶段中,计算机的教育应用逐步从辅助教为主转向辅助学为主,也就是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例如,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帮助搜集资料、辅导答疑、自我测试,以及帮助安排学习计划等,即不仅用计算机辅助教师的教,更强调用计算机辅助学生自主地学。这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计算机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两种概念同时并存。
应当指出的是,在我国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试验研究(1982年有4所中学成为首批试点校),比美国落后了整整20年;加上我国教育界历来受“以教为主”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自主地学,所以尽管国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主要模式逐渐由CAI转向CAI.,但是在我们中国似乎并没有感受到这种变化——不仅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是如此,甚至到了今天,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
术教育应用模式仍然停留在CAI阶段。
3.IlTC(Integrating Info r『n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即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是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教育界非常关注、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模式。在这一阶段,原来的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文化的概念已完全被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文化的概念所取代。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义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正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革。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沦、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显然,教学结构变革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只有发生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这种改变,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这正是我们的素质教育目标所要求的(1 999年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贯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则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成是培养2l世纪人才的根本措施①,而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质则是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②。这说明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做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乃至根本措施。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既是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这正是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大力倡导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因所在。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才有可能深刻领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才能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