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老山界 -> 拓展阅读

翻越老山界(二)

发布人:张建辉发布时间:2022-12-13 22:51:25

山顶的“避暑山庄”真是名副其实,比山下整整低了10度,浑身湿透的我们无处遁身,客房地面和外面一样湿,一样冷,被子像湿抹布,又黑又潮。怕患上感冒,我第一次早早和衣躲在被窝里,靠自身取暖。整个大楼连我们只有5个客人,怕打雷毁了电路,宾馆干脆把电也停了,就这样还收我们210元。第一次听说早饭还要预定,我只当说说玩玩,没想到动真格的,定了米粉,不能换炒饭,为了下山的任务,我厚着老脸去找了老板娘,才算开恩,吃了一顿饱饭。轰轰隆隆下了一夜暴雨,吃完早饭还没有停的意思,我发了狠,九点钟一定下山,宁愿大雨浇着,也不住了。我换上了全套干衣服加上冲锋衣,准时结帐,出门,顶着大雨走!

说来也怪,行不到20步,雨竟停了,真是苍天开眼,佑我征人。但雾极大,一团一团的密密罩住我们,十米不见人形。平常令人神往的仙雾缥缈,现在一点也不讨喜。本来想看看昨晚没看见的景点,这下全部落空。走出十几公里才到下山的小路路口,北坡与南坡结构明显不同,地下多碎石,由于少人行走,石上苔痕斑斑。向导穿解放鞋,怕泥滑不怕石滑,而我的登山鞋正相反,枯枝青石粘上即跌。初时我还腾挪闪跃,挑树叶草丛下脚,渐渐昨日11小时登山后遗症发作起来,单脚着地大腿剧痛,只能寸步横移,顾不的水里泥里,徒手还被向导负重拉下很远,简直令人绝望。向导见状,不再与我分担,独自背着我的大包瑀瑀而行,常常是他歇脚我不歇脚,走了许久,被他几步就撵了上来。下到半山腰,渐渐看到了资源县两水乡的瑶民住所,杉木盖成的吊脚楼,由于年代久远,都变成了黑暗暗的,很好看,但都没人,大门紧闭,可能在地里干活,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这些瑶民开垦的梯田层层叠叠,很是壮观,但离山下有千百米,摩托,单车都上不来,上下生活所需全靠背篓,真是非常辛苦。我也非常艰苦,但是暂时的,他们却是一辈子。梯田好看,但我不敢近观,两脚站立不稳,一个不留神折下去,就掉进几百米的冲里,确实让人心惊胆战。

小刘说我不如杭州那个体育教练,他请了两个向导帮着扛单车等,还有一个广西三项铁人运动的冠军朋友来陪行。我承认确实不行,我向来不喜欢体育运动,所谓好静不好动。所以当我宣布重走长征路时,我的朋友都以为我和以往一样,是在搞笑。我甚至还不如70岁的以色列前军官武大卫,我也做过军官,众所周知,中国的士兵做了军官后,大都是动口不动手,每一级都有所谓“值星干部”,比如,连队训练,连长不出面,而由值星排长带领;营里集合,由值星连长带队,以此类推,官不大,僚不小的现象普遍起来,久之,养了一批懒官。而欧美军队则不同,军官照样要接受考核,大肚子将军几乎看不到。

马上要下山的最后100米,我几乎像残疾人那样,扶着一切可以扶的物体,一棵小树,一根藤箩,老乡篱笆的竹枝,片石,甚至隆起的地面,一寸一寸的移动脚步,不光农妇看了发笑,连房前屋后的狗都觉得怪异,光冲着我叫,真正是狼狈到极点!我敢说,陆定一那篇美文《老山界》,那么多美妙感觉,一定不是刚爬完写的,红军刚刚在湘江战役惨败,又被迫爬这个累死人的大山,不骂骂咧咧才怪,哪有许多好心情?只有过了若干年后,才能过滤成美好的回忆,即如当代知青们想起广阔天地一样。

终于走下山了,这是一座小桥,走过去就是公路了,走到平路,两脚均匀着地,就不会那么痛了,即使姿势并不雅观,像跛子那样拖着脚走,但不会跌倒了,我胜利了,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胜利。虽然我用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上山11个小时,下山6个小时,但那是我用两脚一寸一寸量出来的。在小桥上照了好几张像留念,桥下是寻江源流,往前就是资源县两水苗族乡小街,她仿佛在向我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