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老山界 -> 拓展阅读

漫步老山界,重品《老山界》

发布人:张建辉发布时间:2022-12-13 22:51:45

还是学生时,从课文中就认识了《老山界》。执教语文30年,又不知教了多少回《老山界》。课文越教越熟,可越教越不踏实。“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离我们贺州仅二三百公里,几乎教了一辈子《老山界》,却没能上那走一回,总觉得是件憾事。

恰逢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该去趟老山界了。暑假一到,骑上单车,立即启程。从居住地富川出发,至湖南道县。沿着当年长征路,一路寻迹到兴安,再转该县华江乡。当年红军翻越老山界就是从这开始的。课文《老山界》的叙述也是从这切入的: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到了这里,才真正感悟出这“决定”的意义和分量。抢渡过湘江后,八万多红军损失过半。细观兴安周围地形,南北均平坦开阔,敌人已布下重兵,东面敌人又紧紧尾随。三面之敌缩小包围,步步进逼。他们满以为此时已疲惫不堪的红军,不敢也无力走进西面那座连飞鸟也难逾越的“三十里高的瑶山”,而会选择与他们决战,好一举消灭之。可正由于这个大胆的“决定”,出其不意翻越老山界,红军绝处得以逢生。

华江夜宿,养精蓄锐。天刚放亮,便沿山间公路北进。坡越爬越陡,山越爬越高。翻过几座山梁后,一排尖峰高耸前方。这么快就到老山界了,心头暗自兴奋。可一打听,都说老山界离这还远着呢。无奈又翻山越岭,继续前行。连骑带推三个小时,才来到山脚下的一个叫高寨的瑶家村落。这儿全是高耸的群峰,群峰之中长满茅竹。啊,这才是真正的老山界!

当地瑶胞称这为“梯子岭”,确实贴切不过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望着路旁那块刻着“花重老山界”的石碑,庆幸“大功告成”,想快点冲上山顶。可前方的路还是在群峰中绕来绕去,不断攀升。

快下午三点了,没办法,还得咬牙前行。一路上,“湮雨老山界”、“雾锁老山界”的石碑依次出现,这意味着离山顶越来越近。于是信心倍增,脚步放快。不久,望见前方山腰上有个亭子,根据路旁标记,从一条小道上去,终于找到了这座亭子。正门前一副楹联上书:“攀雷公岩英雄气魄荡气回肠,翻老山界革命精神永垂千古。”亭旁一块大石碑,刻着《老山界》全文。无疑这就是红军亭了。据说翻越老山界时,遇到敌人袭击,20多位红军战士牺牲在这一带,大概是在此建亭的缘故吧?

站在红军亭,独自凭栏。但见远处,苍山如海,斜阳残照。没有西风烈烈,长空雁叫;也没有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只有莽莽群山,默默无语。70年前,它们见证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惊天奇迹;而今,又见证了一个先烈的景仰者——我的到来!

沿着红军走过的小道,继续上行回到盘山公路。走上几里后,只见一块造型奇特的纪念碑高耸路旁。《老山界》的作者、革命老前辈陆定一亲笔题写的“老山界”三个大字镌刻其上,铿锵有力,苍劲雄浑。这里海拔已近1900米,离它不远处的那个小尖峰,就是海拔2142米的“华南第一峰”——猫儿山顶。啊,终于登上老山界之顶了!

借着夕阳的亮光,在路旁采集几支野花,轻轻地放在纪念碑前,献上我们贺州人对革命前辈们的一片敬意!

同样翻越老山界,红军那样一支“笨重的队伍”,由于转战千里,已人困马乏,饥寒交迫。还要拖辎带重,走的又是崎岖山道;而我一个“爬山能手”,有备而来,无忧无虑,且轻装简行,走的是盘山公路,所用时间却差不多。英雄们哪来的这神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