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白杨礼赞 -> 拓展阅读 -> 党的礼赞

党的礼赞

发布人:何悦灿发布时间:2023-06-01 19:28:27

党的礼赞

——读《白杨礼赞》

艾扬

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新疆军阀盛世才伪装进步,邀请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去新疆工作。茅盾也于一九三八年底由香港赴迪化(今乌鲁木齐),主持新疆文化协会工作,并在新疆学院任教。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后,随着国民党反动派的日趋反动,盛世才也暴露出他原有的反动面貌,将著名的共产党员陈谭秋、毛泽民、林基路和进步人士杜重远等逮捕,随后并加以残酷杀害。茅盾的处境也极其危险。这时茅盾的母亲在浙江桐乡青镇老家病故,茅盾以奔丧为名,提出辞职,乃得以逃出虎口,前往陕甘宁边区。他于一九四○年五月初离开新疆,途经兰州、西安等地,于同月二十四日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其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各个抗日根据地人民及其子弟兵——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在广大的敌人后方华北、华中和华南各条战线上,展开广泛的游击战争,打得敌人抱头鼠窜,建立了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根据地内,由于抗日民主政权的正确领导,广大军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景象;而蒋介石却龟缩在四川峨眉山上,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残酷压榨和剥削劳苦大众,致使整个国民党统治区民不聊生、百业凋零,呈现出一片破败景象。茅盾从国民党统治区来到抗日民主根据地,从两个地区、两种社会的对比中,更加看清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和没落,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英雄人民。《白杨礼赞》就是茅盾进入陕甘宁边区时所生感触而写成的一篇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抗日根据地军民的优美散文。它是通过对白杨的礼赞来歌颂党的,是对党的礼赞。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1966年横排本第652页)茅盾在这篇散文中艺术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他以白杨树的形象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一开始就以满腔的激情,高昂的格调,热烈的赞颂:“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使之随着他的笔锋而转动。接着他尽情抒写了他初见白杨树时的感触:乘汽车在西北黄土高原上奔驰,在黄绿错综、坦荡如砥的大地上,近看麦浪翻滚,远望连峰并立,使人感到“雄壮”和“伟大”,然而也多少给人以“单调”之感。这时,突然有一排或三五株,甚至只有一二株白杨树扑入眼帘,象哨兵一样,傲然耸立,不禁会使人顿生异感,为之惊呼。这时作者又激情满怀地赞美道:“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接着又细致地描绘了白杨树的杆、枝、皮、粗细和姿态。这时作者再次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道:“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接着就着力地称赞它的精神: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时,白杨树的形象已在读者的心中宛然突现,然而作者的意不止此,他把笔锋轻轻一转,用四个“难道”把他写作本篇的最终意图——赞美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崇高精神和意志——和盘托出。

写到这里,本来也可以结束了,然而作者意犹未尽,接着他着重说明他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和道理,同时又斥责了国民党反动派贱视民众,黑白颠倒,最后又高声赞颂:“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此作结,真是下笔千钧,力透纸背,气势磅礴,感人至深!

这篇散文在艺术上也有不少特点。

首先是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和破坏,独立自主地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伟大的功绩。如果这篇作品不是这样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在对敌斗争中所显示的高贵精神,单是为描写白杨树而描写白杨树,为赞美白杨树而赞美白杨树,自然也不失为一篇描写风物的上乘之作,然而终觉作者站地较低,看得不远,格局太小,情调不高;而它之所以会有今日之成就,恰正在于作者立意高妙,有如登高望远,纵览宇内,使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产生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抗日军民,并憎恨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以一篇短短的散文而达到如此之效果,这在中国现代的散文佳作中是很少出其右者的。

其次是它的形象鲜明突出。有人认为篇幅长的长篇小说、多幕戏剧容易做到形象鲜明突出,而篇幅短的短篇散文不易做到,这显然是片面的看法。这篇散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它的篇幅不过一千余字,在散文中也算是篇幅短小的了,然而它却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形象——白杨树,突出了它的形貌的和精神,而有的地方写到白杨树的文字色彩明丽,真不啻是一幅表现力特强的油画。

再次是它的结构严谨。如果作品从第二节写起也是可以的,但是那样就显得平铺直叙,不如现在这样奇峰突起,然后铺展开来,随意点染,显得有起有伏,有高有低,跌宕生姿,顿挫有致。中间几处赞美白杨树的句子,就象是竹节一样,即可以上承前文,又可以开启后文,使得全文环环相扣,节节相连。而这几节又不是平面的,它是一节高于一节,有如人上阶梯,一步高于一步,形成跳跃之势。而作品结束一句与作品开头一节回环照应,更加显出全篇布局之完美。

最后是它的文字优美。整篇文字,清新流畅,有如山涧流泉,沙明水净,清澈见底,毫无杂质。有的地方虽然限于当时环境,不得不稍带含蓄甚至有些隐晦,然而明眼人是不难看出的。而它的全篇就象一幅独具一格的水墨画,有时工笔细描,有时泼墨淋游,而中间几节如重峦叠嶂,层层叠出,看似挥洒自如,其实章法严密,蔚然天成;它又象一支格调特别的抒情曲,有时舒徐低吟,有时激越高亢,时而象行云流水,时而如急风骤雨;开始以高音起调,中间反复奏鸣,最后又以高音结束,戛然而止,而余音缭绕,不绝于耳,使人激动,促人奋发。语言简明修练,色调鲜明,其中有些遣词造句,更见功夫。如“扑入”两字,就不仅是形似,而且有动态,显得异常生动;再如“那就是白杨树”,“这就是白杨树”虽只一字之差,但显出前者是远观,后者是近视,作用显然不同。而一些排比句、对比句之运用,就不仅显示出文章的气势,也深寓了作者的感情。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

总的来说,这篇散文既是写景的上乘之作,更是抒情的优美篇章,而情景相生,达到了情景交融。它是一篇散文,又是一首抒情诗,有人称之为“散文诗”,决非是过誉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