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三美
发布人:何悦灿发布时间:2023-06-01 19:30:29
《白杨礼赞》三美
《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佳作。作者成功地塑造了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民,颂扬了他们团结一致,英勇救国的精神。文章既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又像一幅鲜明生动的画。读罢,余韵萦绕、美不胜收。
一、语言美
这篇散文的语言精炼优美,像涓涓溪水,潇潇洒洒,描摹事物的本色和情态栩栩如生。略举二例即可见一斑:(1)以“无边无垠”形容高原的广阔;以“坦荡如砥”状高原的平坦;以“黄绿错综”描绘高原的色彩。极为凝炼的三言两语准确地描摹出一幅高原图画。(2)以“伟岸”、“挺拔”、“参天耸立”言白杨树的高大形象,白杨树的风格立刻跃然纸上。“乍看岂不淡淡的?缓缓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朱自清文集二〈山野掇拾〉》)这正是作者把这些朴素的语言文字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强烈地震憾读者。使人读后兴味盎然,与作者产生共鸣——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作者还重视字的锤炼。如“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句中的“扑”字用得传神:高原上黄绿错综的颜色本是看到的,这是写视觉,而“扑”字则是写触觉,感觉的转换,是作者锤炼字的结果,读者欣赏到这里,脑海里便展示出美丽的画图来——在辽阔的西北高原上,汽车横贯万里,风驰电掣般行驶,尽情地饱赏那伟大的自然力造就的“黄绿”风光,欣赏者在汽车的陪同下简直是目不暇接。读者抓住关键字眼“扑”,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也就尽收眼底。又如“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句中的“涌”字用得精当贴切,形象生动,把欣赏者的激动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句式讲究,长短错落有致,声调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譬如作品第二段,在反复诵读中,西北高原特有的自然美:“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形象使在读者心中立了起来,从直觉中欣赏到了艺术形象之美。
二、想象美
课后练习第九题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油画。的确,本文的艺术味很浓,三幅画面具体鲜明,细腻传神。作者把握住了白杨树的外部特征,含蓄地揭示了白杨树的内涵和本质,试看作品中的第二和第三两幅画:白杨树的外表形象——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有光泽。其旺盛之势,“力争上游”之感油然而生,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西北高原。不仅如此,作者目睹西北高原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把白杨树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的气魄寄寓于抗日军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作者由此及彼,在头脑中“再创造”新的表象,生发出弦外之音,紧扣着读者心弦,由树联想到人,再联想到北方的农民和守卫家乡的哨兵,联想升华到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不难看出:作者的笔端最后隐落到领导抗日的中国共产党身上。读完这一组排比反问句,意境更为阔大、深远,读者的脑海里必然闪现出无数“白杨树”般的抗日英雄,并亲眼见到他们血洒疆场的动人情景,甚至嗅到了抗日战场弥漫的硝烟,听到了西北乃至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呐喊……浑身充满了精神和力量,于是,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民众发出由衷的敬意。这一联想,使白杨树原来的艺术形象更丰富,更深刻。
三、意境美
作者为讴歌抗日军民,选取了同自己思想感情相一致的白杨树,构成一个特定的抒情背景,倾吐自己的思想,让萦回在脑际里的情思移注于白杨树,使没有情感的白杨树具有了人情;同时又把白杨树的风姿吸收于自我,在白杨树那里找到了一个安放自己的境界。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里的白杨树本没有情感,但由于寄托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烙上了作者的印记,所以有了景物的“灵魂”,反过来,在这描写之中,又溶入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深深崇敬。意境深远,而托物无迹,自然融切,因此能扣住读者的心弦。作者模仿白杨树的情态,倍加感受,使自己的情感与白杨树的情感往返交流,与读者产生共鸣。不是吗?抗日战争时期,民族面临危亡的关头,只要是有一点良知的人,谁甘愿当亡国奴?何况我们有血肉的中华儿女,更何况是摆下抗日战场的西北人民,他们更是紧密团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自己的爱国诗篇。因而,作者乘车奔驰于西北高原,见到那枝叶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有感而发,爱国之思找到了寄托处。“会心”之趣美妙、和谐,寄托点与感受点之间,关系精确而微妙:有如丝竹之和鸣,适时之甘雨,欣赏者读后得到滋润和满足,分尝到了作者获得的滋味。
再赏“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意境何在?它让人感觉到似树非树、似人非人、树与人相互转移而又是浑然一体的动人情景。透过文字符号本来的意义,白杨树不同凡响的内在美充分展示在一幅幅晃动的画面之中,深入作品,与其会心,就能领会出作者对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热情歌颂。从中得到感染,受到启发。
总之,作品的诗情画意让人领略无穷,欣赏不尽。如果读后三思,思后再读,将会悟出更多的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