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发布人:张建辉发布时间:2023-08-05 17:34:27
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一般信息化教学模式相比,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1.遵循建构主义理论
在智慧课堂构建的基本理念上,是依据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顶层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教育理论,是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智慧课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能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准确把握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提供等关键要素,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意识,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
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智慧课堂教学利用"互联网+"和动态学习数据分析评价来实现新的教学模式。这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出挑战,必须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终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目的。
3.构建智能学习环境
在智慧课堂的支撑技术上,核心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构建信息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采用现代化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海量数据进行加工、挖掘和分析,基于数据处理和分析进行教学决策,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型和方法。同时,智慧课堂采取"云﹣台﹣端"的服务方式来部署其智能化服务平台,通过教室内多种终端设备的无缝连接和智能化运用,打破了传统意义教室的黑板、讲台和时空概念,使传统课堂布局、形态和环境均发生了重大变革。
4.技术支持的教学策略
智慧课堂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策略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智慧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非常好地满足建构主义对教学环境和策略提出的较高要求。基于智慧课堂的信息化环境,利用当今多种新媒体、智能设备和数据分析技术等,探索和运用多种技术支持的教学策略,提升了教学决策、评价反馈、交流互动和资源推送的能力,增进了课堂学习的交互与协作,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开展协作、会话和探究,帮助学习者知识意义的建构。
5.全过程实施智慧教学
在智慧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智慧教学应用。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的运用和动态学习数据分析与评价,为智慧课堂精准化教学和个性化辅导提供了信息支撑。通过课前发布富媒体预习材料和作业,进行预习测评和反馈,深化学情分析,实现以学定教,优化教学预设;在课中通过推送随堂测验,进行实时检测数据分析,促进互动交流,及时改进教学策略,调整教学进程;在课后,打破了时空限制,基于移动终端,学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与老师和同学实现立体化的沟通交流,对课内学习内容形成补充。
6.促进个性化智慧发展
传统"班级授课制"采取规模化、标准化和统一化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需求。利用动态数据分析与学习评价,我们可以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可以精准地获得学生的真实表现。基于数据的学习分析为教师提供最为个性化的学生特点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课后通过多元化、个性化作业推送、批改和评价分析,实施针对性辅导和分层作业,通过智慧的教和智慧的学,使得每个学习者都能沿着符合个性化特征的路径成长,得到有效、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