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
发布人:何悦灿发布时间:2023-10-27 20:05:50
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
为什么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高?在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看来,是教育破坏了关系。詹大年认为,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完整的关系才有完整的人格。与你分享他的深度思考与解读。
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完整的关系才有完整的人格。而关系就是满足需求,让孩子被察觉、关注、理解、满足,一定要让孩子看到希望,一定要让孩子发生期盼,一定要让孩子内心在等你。
教育是指向成长的我们却指向了成功
疫情前的中国国民健康报告显示,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24.6%,还有7.4%是重度抑郁症的检出率。我真不愿意相信这个数据,但是又不得不相信这个数据。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是关系被破坏,或者是教育破坏了关系。教育还有一种破坏关系功能。我认为是从这样几个方面破坏关系的——
单一的分数评价,让孩子失去了主体意识。孩子是不适合用学科评价他的,更不适合用单一的学科分数评价他。一旦评价他,他的主体意识就失去了。
家庭功能缺失,学校功能弱化。家庭是干什么的?学校是干什么的?我们很多家长问一些问题: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孩子玩手机怎么办?有的甚至问,怎么样教育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教育是发生的。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在有教育功能的地方发生。
我要问的是:你的家庭有教育的功能吗?学校除了教学以外,有教育的功能吗?我们常常谈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是一群成年人对付一个“小坏蛋”就是家庭教育。其实不是!家庭是一个教育场,家庭是一个教育自然发生的地方。孩子受教育,父母亲受教育,爷爷奶奶受教育。家庭文化的不断提升,家庭责任的共同承担才是家庭教育。有教育功能的地方教育自然发生。
生命群落被破坏。现在的择优录取,把很多成绩相同的孩子弄到一个学校或者一个班级。这个对教学肯定是好事,这样的方式成本低,教学简单了,效率高了,安全了。这是讲教学。如果讲教育,那必须在多元的环境当中,教育才会自然自由的发生。有的人说现在的孩子都脆弱。他凭什么不脆弱?你给他的生态环境就是脆弱的,给他的生态环境就是教育不能发生的环境,他肯定是脆弱的。
集体掩盖了群体和个体。我经常认为,教学在集体中发生,但教育的对象是个体的人——个体,这一个。很多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看到大家雄赳赳气昂昂喊口号的时候他就怀疑:为什么人家那么快乐我却没有快乐?为什么人家有激情我没有激情?他就自责。
我最近研究发现,最近两年跳楼自杀的孩子大部分是名校的孩子,并且是学霸。就是集体的气氛当中怀疑自己的价值。
我们以培养人才的模式培养人。教育培养人,当然也是培养人才。大家发现没有,我们的现代教育是以培养人才的模式培养人的。哪一所学校不是?培养人才跟培养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人不是可以被淘汰的,被择优的,被筛选的。但是我们在干什么?一旦以培养人才的模式培养人,作为主体的人就会丧失主体的资格。
可以看到,很多学校的介绍基本都是三个部分:第一,我们学校有多少名师;第二,我们学校取得了什么成绩,获得了什么奖励;第三,我们学校有多少孩子考上了名校。这个就是标榜自己怎么牛的。
教育是指向成长的,我们却把教育指向了成功。我们很多问题不是教育问题而是成功问题,比如说孩子怎么考上好的大学,这个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成功的问题。成长跟成功不一样,所以什么是教育?我认为,教育是发展完整的人格。什么是人格?我理解,人格有几个概念,第一是人的品格,第二是人的性格,第三是人的主体资格,第四是人的角色与价值。
有的人,人格缺失。很多好老师可以教好别人的孩子,但是教不好自己的孩子。问题在哪里?因为他永远是一个老师的形象,永远把一个好老师对好学生的刻板形象投递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没有父母亲的人格只有老师的人格。大家想,一个孩子允许自己只有老师没有父母吗?不允许。所以人格缺失,会带来教育缺失。
优秀、成功、幸福是不对等的。有的人优秀却不成功,有的人优秀且成功但是不幸福。教育要使人幸福。怎么样才能幸福?有完整的人格,才有完整的幸福。我办的丑小鸭是2011年创办的,我们面向的是一些“问题孩子”。实际上这些孩子没有问题,而是他们遇到了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一些问题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让我们觉得他有问题,事实上没有问题。
完整的关系才有完整的人格
人是关系的动物,社会是关系的产物,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完整的关系才有完整的人格。关系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属,有完整的关系才会有完整的人格。关系生成教育发生,教育的目的是让 学生建构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很多老师、家长对我说“我的孩子不爱学习”,“我的孩子成绩下滑”,“我的孩子逃学”,“我的孩子甚至弃学怎么办?”
这不是学习问题,而是关系问题。我们很多家长在孩子不想上学的时候心里很急,所以想解决自己的问题。你想,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上学他不舒服。孩子想上学因为到学校很舒服,到学校发生了他希望发生的故事,见到他希望见到的人,得到他希望得到的表扬。
如果一个孩子到学校被歧视、被指责、被罚站,他去干什么?学校的功能是让教育自由发生。我个人认为教育是建构关系,关系就是满足需求。“教育是建构关系”比较好理解,“关系是满足需求”不好理解。
一个孩子想谈恋爱,我们可以让他谈恋爱吗?肯定不行。满足的概念是什么?什么是满足?我教了很多学生,不知道看到多少中学生谈恋爱,我发现学校里只有唯一一对学生结婚生了孩子。他们毕业七八年的时间了。这个女孩以前很聪明的,现在这个女孩子很幸福,结婚了买房了,还办了两个比较小的公司自己当老板。
在丑小鸭毕业之后,她当了大学学生会的主席,领导三四千学生,很厉害的。这个女孩子是我见过的最调皮的孩子。前年她差不多结婚的时候提了一个问题,她说校长你知道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听话的吗?她说我是喜欢你的那一天开始听话的。她说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我在操场上吃苹果,一个苹果被我咬掉了一大半,你从操场上经过的时候,我说校长吃苹果吗?你回答吃,我顺手把一半苹果给你,你看都不看几口把苹果吃了,那一刻我哭了。她说这个是只有爸爸才做得到的事情,我当时突然想起我爸爸,眼前这个男人就是我爸爸。
其实这个故事我不记得了,但是我不怀疑这个故事,因为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学校经常发生。我想一个孩子以那么善良的方式对待我,我一定要以善良的方式对待他。这个是不需要思考的,不需要想吃还是不吃。
关系就是满足需求。人的生命需求是相同的。
怎么样才能满足生命需求?要看到孩子需要什么,当然这个孩子他的目的并不是苹果吃不完,也不是想让校长吃苹果,他是想看看校长你喜欢我吗?校长是不是一个可爱的校长。他要被察觉、关注、理解、满足。在我们很多人的眼里,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消灭问题。学生成绩差了,给他调到不同的班去或者转学。孩子不听话了,让他回家反思。发现学生谈恋爱了,骂他侮辱他,千方百计阻止他谈恋爱。就是让问题在我们面前消失。
很多问题不是可以解决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方案,因为生命是未知的。生命是未知的,你有预案解决问题吗?没有预案怎么解决?那就只有把这个问题消灭掉。
一定要解决问题是很麻烦的,也是无知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大家知道最近有一些学校,因为孩子玩手机,老师批评了孩子,孩子跳楼了。孩子不在了,学校说我没有责任,因为你玩手机不对。你学校肯定没有错,但是你的过程错了。过程一错,结果一定是可怕的。你对生命的理解错了,对生命的理解一错,做的事情必定是藐视生命的存在。
教育就是多给生命一条路一条可以玩下去的路
怎么样做?我想几个关键词很重要,一个是“对话”,人与人之间是对话不是谈话。对话是平等、倾听、妥协、延续。谈话是说教、做工作、宣布道理。所以各位,你尊重孩子主体的时候,你针对孩子的个性了解孩子的需求时候——大家注意主体、个性、需求,很多问题是好解决的。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女孩14岁到我的学校上学,这个女孩子喜欢表演,打扮的花枝招展,脸上的妆很浓,进来之后第一句话问我校长我化妆好看吗?我说好看。“那我明天化给你看。”我说:“话没有说完,你化妆好看不化妆更好看。最漂亮的是青春的本来。”第二天她没有化妆给我看。
还有一次,她说“校长你这里可以谈恋爱吗?我现在想谈恋爱”。这个话不好回答,如果以谈话的方式——怎么可以谈恋爱?你怎么没有规矩?中学可以谈恋爱吗?谈恋爱会影响学习身体......一大堆。但我不是这样说的。我说,等哪一天你看上谁,谁看上你了,你再问我这个问题好不好。她说好。这样是不是很可爱?
她走的时候,看我在操场马上跑过来,她说校长我会想你的,泪流满面,我就突然感觉到孩子们怎么那么可爱。
还有一个孩子是我的第一届学生,是10多年前的学生,他本科已经毕业了。那天有一个晚会,他刚好回来做主持,他上台讲一讲就哭了,哭了之后说校长我要抱抱你。他就讲:我当时不想活了,我想杀人。他入校的时候他说不想上课,我问他想干什么,他说想画画吧。于是我给他一间屋子,让他在那里画。后来参加中考前两个月,我问他想考高中吗?他说“想,但考不上,考高中要480,我300分不到”。我说:“我帮你算一算,完全可以达到500分”。于是他开始学习了。结果中考成绩出来501分。
第二个关键词是“立场”。孩子用所有方式解决他的问题。孩子不想上学,我们如果解决孩子不上学的内在问题,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有限游戏跟无限游戏是什么?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写了一本书《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这本书把人所有活动分为两类游戏,一种是有限游戏,是为了玩胜负,另一种是无限游戏,是为了玩下去。我们的学习是什么游戏?我们很多人把学习玩成了有限游戏,把学习玩成了考试。而批评应该无限游戏,因为批评不是为了分胜负,而是让他思考问题。如果我们把学习批评玩成了有限游戏,那么学习结束之后他会把书撕了丢了,那个时候学习就结束了。把批评玩成了有限游戏,批评结束之后他会恨你,他不会思考,甚至会假装认错,离你而去。
所以,我们在给孩子沟通的时候,在与孩子对话的时候,最后一句话一定要让孩子看到希望,一定要让孩子发生期盼,一定要让孩子的内心在等你。这种情况下,教育就发生了。教育的发生在孩子的身上,在孩子的行动上面有了教育的烙印。
教育就是多给生命一条路——一条可以玩下去的路。教育就是要让生命延续,让生命玩下去。李镇西老师有一句话“教育就是好玩儿”,有人说李老师你的教育怎么那么专注,李老师说因为好玩。所以教育的有意思,就是因为教育好玩。
在学校里,我的书吧一边全部是书,走廊上面还有钢琴,有两台大的触摸屏,可以在这个地方弹琴、上网、听歌、看电影、看书、吹牛。另外一边是行政中心、校长室、办公室、会议室、学生会客室、心理室。有老师说:“校长设计不合理。学生在外面唧唧喳喳,我们怎么办公?”
我说:“如果看不到学生你还办什么公?就是要让任何时候学生推开门第可以看到校长,可以看到他要找的人。”我们学校从来没有老师叫老师,都是什么哥什么姐,有的还有绰号。大象、老龙、飞哥、小娟、华玉......他们就这么叫老师的。他们有的时候还叫我年哥,我是爷爷辈了,叫哥有一点不对,他们说你年轻嘛。
我们的教室120平米。120平米很简单呀,把两间教室打通就可以了。教室三个部分,前一个部分是学生上课的地方,后面的部分是学生下课沙龙的感觉,中间是书柜。我们的食堂不单是吃饭的功能,孩子们可以躺在地上看书,学校任何地方可以看到书,任何地方有凳子,食堂、操场、教室里面都是书进而凳子,大家想一个学校到处都是书跟凳子会发生什么?答案是:哪里都是看书的孩子。什么叫做书香校园?本来校园就应该是有书香的。
所以,我常常认为生命不只是科学。生命的生物学的意义是科学,社会意义、精神意义不完全是科学。那么,教育是发展生命的,教育也不只是科学,教育问题不完全是科学问题。所以,一个老师固然要有科学思维,还要有哲学思维。探寻生命的真相,满足生命的需求是教育 者的信仰。
最恐怖的是,我们往往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往往认为我对孩子的要求是对的。孩子玩手机,把手机抢掉。他需要什么你不知道,他生命发生了什么你不知道。他自己都不知道,你怎么知道?
我刚刚讲了我们丑小鸭中学奇迹般的疗愈很多抑郁症的孩子,我们学校重度抑郁症治愈率达到了90%以上。无病假设的暗示,自由轻松的平等环境,阳光群体运动每天3个小时,随时获取个性化帮助,符合个体需求的习惯养成,规则意识的建立,无障碍、无恐惧的对话,药物、健康食品、辅助食品……都促成了这件事情发生。
西安一所大医院里重度抑郁症的孩子送到我的学校,一个治愈回去了,另一个孩子很快好了。他们跟我讲,抑郁症难治愈,是环境造成的,药物治疗+教育才可能有效果。
我现在想呼吁大家:
第一,很多“问题孩子”事实上都是抑郁症的孩子,只是有的孩子没有被诊断。如果诊断了应该所有的问题孩子都是抑郁症的孩子。这些孩子是一个生命的奇迹,生命的真相是未知的,我们不应该把他们边缘化,如果教育把问题孩子边缘化那是最缺德的教育。
第二,抑郁症是可以治好的。因为青少年特别接受暗示,这个是可以治好的,抑郁症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于抑郁症的冷落,对于人性的冷漠,对科学的无知。
第三,教育改变,孩子才会改变,但不是一蹴而就的。观念改变,教育就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