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曲径通幽寻《诗经》之美

曲径通幽寻《诗经》之美

发布人:段毅培发布时间:2024-10-09 12:27:35

  

1.关于《诗经》的名称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作《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后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关于《诗经》中作品的产生年代

        经考定,《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西周初年的诗,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以后。

     《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还有几篇是叙述周室祖先的事迹和武功的,是我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大雅》的作者也都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也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诗。
     《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这些诗歌分为以上风、雅、颂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另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3.关于“诗六义”说法
“诗六义”的说法,是《诗大序》(又叫《毛诗序》)最先提出来的。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的,实际上是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方法。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合称“六义”呢?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是这样解释的:“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