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补充资料
发布人:郭素英发布时间:2024-11-05 13:01:13
一、孔子好学
首先,孔子好学。在《论语·公冶长篇》中,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守信的人,只是赶不上我这样好学罢了。”看来,孔子对自己“好学”一点也不矜持,本文当中有哪些证明孔子好学呢?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认为:“学”是一种很愉快的事。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能够把“学”当做一生的追求。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认为时不待我,学习一定要抓紧啊!
D、“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还认为,“学”要坚守自己的志向。
实际上,孔子对别人的“好学”也是大加赞誉的。有一次,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孔子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二、孔子乐学
1.“学”的层次。
孔子推崇的最高学习境界是乐学,但要达到乐学的境界,并非常人所能为。孔子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将学习的态度分为三个层次,那三个层次呢?预设:就是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层次,孔子并阐明了自己的认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乐学典范。
孔子心目中的乐学典范是谁呢?本文中孔子就直接表扬了这位学生,为什么呢?
颜回。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心目中的乐学典范是弟子颜回。他用一个“贤”字来评价颜回,而且不吝惜赞美之词,连说两遍。因为孔子认为正确的学的态度应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注重塑造自己道德品质。
3.乐学诠释。
孔子自己也处处体现着乐学的诠释,是哪一章呢?预设:第八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你看,困厄之境况下竟然能够做到忘食、忘忧、不改其乐,这岂不正是孔子所感悟到学习过程的无穷乐趣。
三、孔子会学
孔子的学习方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你能找出哪些可供我们日常借鉴的学习方法吗?试着概括一下。
A、“吾日三省吾身。”——学会反省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会思考
解析:文中的学习方法可用三个字来概括:省、温、思。
第一是“省”,拿曾子举例,曾参,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出名,据说《孝经》 就是他撰写的。曾子就每天多次反省老师传授给自己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第二是“温”,孔子认为,在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过程中,可以获得新知识。
第三是“思”,孔子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四、孔子博学
孔子好学,学什么呢?什么都学,《论语·子罕》中:有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意思是说孔子真是伟大啊!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使他树立名声的专长。孔子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孔子对弟子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孔子很谦虚,他选择的是广博,就是学无常师,多才多艺,并不在乎能不能当“专家”。文中的“博学”又体现在哪一章呢?
第十二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五、孔子活学
孔子是好学的,也是博学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学问做得很活,不是那种死学问。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简析:孔子认为知识获取的渠道不是单一的,孔子这句话很著名,已经成为好学之士的座右铭,道理很简单,就是为学者要谦虚好学,不仅要师人之善,还要以别人的缺点为借鉴。
孔子认为,学习要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卓有成效。那么,怎样才能把学问做活?有两条:一是悟性,二是贯通。有悟性就是会有举一反三。有一天,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比,哪个更强些?子贡说我哪敢和颜回比,“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说:是啊!我和你,都比不上。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为什么这么高呢?就因为颜回有悟性。
六、学而至仁
孔子认为:“贯通”就是学习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这也是这节课老师想让同学们领会的东西。
《十二章》起于“学”——“学而时习之”,结于“仁”——“仁在其中矣”。那么《论语》的这十二章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它实际上体现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你立志求“学”,你便是君子,只要你不断求“学”,最终你便可以达到儒家的最高层次——“圣人”,也就是说“学”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仁”。
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可见“学”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是进入学问、通往优良治理之门, 是积累道德的基础,孔子的这种崇尚学习的风气,经历两千多年而未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