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2
发布人:郭素英发布时间:2024-12-06 15:13:18
【作者简介】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朝著名小说家。自幼聪明过人,但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作品简介】
1.体裁风格:《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该书深刻曲折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中国古典的魔幻现实主义经典。
2.简介:小说是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而成的。《西游记》围绕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经过,讲述了他们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2.评价: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它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明代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作品梗概】
1.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
2.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
3.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五圣成真,取回真经的故事。
【主题思想】
1.赞扬了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2.通过神话的形式,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
3.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追、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他是正义的化身、理想的折射。孙悟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他的取经之路,又体现出心性修养的进程,心猿终成佛。

【阅读感悟】
1.借唐僧师徒在西天取经途中斩妖除魔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赞扬了唐僧师徒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以及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寄托了作者关于社会与人生的理想。
2.启示我们人生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艰险,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至胜利终点。
3.通过孙悟空“火眼金睛”与唐僧“敌我不分”的对比,告诉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识别坏人的伪装。
【艺术特色】
1.善于塑造人物,将人性、动物性、神性三者结合。
2.语言幽默诙谐,对话妙趣横生。
3.用生动贴切的对话,来突出人物性格。
4.用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大胆奇特的夸张描绘了奇异的神魔世界。

【取经团队人物分析】
1.孙悟空
①名号:天生石猴,美猴王(领猴群入水帘洞而被称为美猴王),孙悟空(菩提祖师赐法名),孙行者(唐僧给他取法号为行者,故又称孙行者),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得封),斗战胜佛(取得真经后被封),金公、心猿(书中对孙悟空的别称)。
②身世:东胜神州上,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而成为众猴之王,被尊称为“美猴王”。后从东胜神洲远渡重洋到达西牛贺洲,终于找到灵台方寸山上的斜月三星洞,拜在须菩提祖师门下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一身的神通变化。
神通初成后,孙悟空先大闹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天河定底神珍铁),又大闹地府勾去生死簿,后被天庭招安,封为弼马温。得知职位低卑后,他一气之下,反出南天门,回花果山,打败了奉命领军来捉拿他的托塔天王和哪叱三太子,迫使玉皇大帝封其为齐天大圣,负责管理蟠桃园。后来孙悟空偷吃蟠桃,又因偷喝仙酒并搅乱了王母的蟠桃盛会,再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成就了金刚不坏之躯。再次大闹天宫的悟空终于在二郎神和太上老君的联手下被擒获。由于雷劈火烧等各种刑罚均对孙悟空无效,最后孙悟空被太上老君带到兜率宫,投入炼丹炉中,欲炼化他。阴差阳错之间孙悟空却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火眼金睛。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孙悟空冲出之际蹬倒炼丹炉,再次大闹天宫直至打到通明殿。正在争斗时,如来佛祖赶到,孙悟空与其赌斗失败,被如来一掌化作五行山镇压了五百余年。
五百余年后,悟空经观音点化,被唐僧救出,得法号为行者,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③武器:如意金箍棒(定海神珍铁),重一万三千五百斤,伸缩如意。相传原是太上老君冶炼的神铁,后被大禹借走用以治水,治水后遗留下来,成为天河定海神珍铁。
④本领:有七十二变,能法天象地,可三头六臂;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偷吃无数蟠桃和各种仙丹练就而成金刚不坏之身;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不死,反而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破虚妄,识破世间一切妖魔鬼怪。
⑤典型情节:大闹天宫→大闹黑风山→大闹五庄观→三打白骨精→巧战黄袍怪→大战红孩儿→车迟国斗法→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狮驼岭战三魔
⑥人物评价:
正面:①神通广大、桀骜不驯、敢于反抗压迫、富有斗争精神。(大闹天宫,敢于挑战天宫的权威,不惮于跟十万天兵天将对阵;与如来斗法时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②英勇无畏、机智勇敢(三调芭蕉扇、计盗紫金铃);③敢作敢当(大闹五庄观中,听到镇元子两次要拿鞭子打唐僧时说的话);④爱憎分明、善良正直、敢于行侠仗义(他恨坏人恶妖,对受苦受难和善良的人们则抱着善意。如:三打白骨精;在比丘国救了一千多个小孩儿;在青龙山降伏犀牛怪,令百姓不用再进贡酥合香油;在凤仙郡为百姓解决旱灾);⑤忠心耿耿(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他一路上出生入死,制服了无数的妖魔鬼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为取经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反面:①喜欢“戴高帽”(猪八戒释美猴王)②好胜心强、喜欢搞恶作剧(车迟国斗法)③滥杀(诛杀草寇)
2.唐 僧
①名号:俗家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唐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三藏法师”是一种敬称,指精通佛教“三藏”——“经、律、论”这三类典籍的法师,又称三藏比丘、三藏圣师,简称三藏。),旃(zhān)檀功德佛(修成正果后被封)。
②身世:如来佛祖二弟子金蝉长老转世。他的出生离奇而凄惨,出生不久便被弃诸流水,成为“江流儿”。被僧人捡起,自幼在寺庙中长大,十八岁出家。后来从方丈处得到当年母亲留下的血书,得知自己身世,他江洲寻母,为父报仇。之后在大法会上被观音点化,立下志愿,从此踏上了取经路。
③装备:佛祖赐予的两样宝物:锦襕袈裟(可让他不堕轮回),九环锡杖(可让他免遭毒害)。唐太宗给唐僧的:紫金钵盂(供路上化斋用);一本加盖了通行宝印的取经文牒(相当于出国护照)。

④本领:取经小组的核心,能坚定团队日标;有一身特别能吸引妖魔鬼怪的长生肉;会念紧箍咒惩治孙悟空。
⑤典型情节:四圣试禅心→尸魔三戏唐三藏(三打白骨精)→女儿国遇难
⑥人物评价:
正面:①信仰虔诚、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拒绝了女儿国国王提出的亲事,四圣试禅心,遇到老鼠精时不为所动;陈家庄、凤仙郡、寇员外的宴酬和斋赠都没有使他停下西行的脚步);②慈悲善良(把自己的白布小衣给孙悟空穿,挑灯为孙悟空缝制虎皮裙;在乌鸡国宝林寺遇国王的鬼魂后让悟空、八戒前去搭救;在凤仙郡让悟空帮忙求雨)。
反面:①易信谗言、是非不明(三打白骨精)②迂腐顽固、不知变通(在万寿山五庄观不敢吃人参果)③懦弱胆小(在蛇盘山,白马被小白龙吞下,他痛哭流涕,不知所措;宝林寺住持不让师徒几人住宿,唐僧忍着眼泪走出来)
3.猪八戒
①名号:天蓬元帅(原本在天庭的官职),猪刚鬣(liè)(俗名),悟能(观音取法号),八戒(唐僧取别名),净坛使者(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后被封),木母、木龙(书中对其的别称)。
②身世:原是仙界天蓬元帅,因醉调嫦娥,被贬下凡,投错了胎,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脸的模样。曾占福陵山云栈洞为妖,自称“猪刚鬣”,还在高老庄娶亲。被观音点化加入取经队伍后,遇到妖魔鬼怪,他常常挥舞钉耙,与妖魔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挑行李这样的活多是他在做。遇到美女“施主”便走不动路,常因贪恋女色出丑。所以最后如来论功时说他“保圣僧在路,却又有顽心,色情未泯,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

③兵器:九齿钉耙(太上老君所造、玉皇大帝亲赐的上宝沁金钯,重五千零四十八斤。)
④典型情节:高老庄招亲→大战流沙河→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义激美猴王→助力破牛魔王
⑤人物评价:虽然他有很多缺点,如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说谎,贪吃好色,一遇到困难就嚷嚷着散伙等,但他也不失忠勇和善良,在与妖魔斗争时,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而且能干脏活累活,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憨厚淳朴,能知错就改,是一个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
4. 沙 僧
①名号:卷帘大将,沙僧,沙和尚,沙悟净(观音赐法号),黄婆、土母、刀圭(书中对其的别称)。功德圆满后,封为金身罗汉菩萨。
②身世:原是天庭中的卷帘大将,因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盘踞在流沙河,为害一方。经观音点化后在唐僧途径流沙河时,沙僧加人取经队伍。从此一心归佛,任劳任怨地保护唐僧去西天求取真经。功成后被封为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
③兵器:降妖宝杖(本是月宫梭罗仙木,由吴刚伐下一枝,鲁班制造,重五千零四十八斤却能长短粗细随意变化。
④典型情节:大战流沙河→真沙僧怒打假悟净→小雷音寺遇难

⑤人物评价:勤劳朴实,任劳任怨,忠厚诚恳,踏实本分。(沙僧是取经团队中最可依赖的后勤专员,一路上登山牵马,在师兄们打妖怪时他守着师傅,在团队中起纷争时能调解师兄(或师徒)之间的紧张关系。最终功德圆满时,他因“诚敬迦持、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而“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
5.白龙马
①名号:本名敖烈,玉龙三太子,白龙、意马(书中对其的别称)。八部天龙马(功德圆满后,回复真身,被封为南无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②身世:本是西海龙王(敖闰)三太子,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而被西海龙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之罪。后经观世菩萨在玉帝面前为其求情才免了死罪,被贬到蛇盘山鹰愁涧等待唐僧取经。后来他误吃唐僧所骑的白马,被菩萨点化,就变身为白龙马,载唐僧上西天取经,最终被封为“南无八部天龙广力菩萨”。经化龙池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擎天华表柱上。
③典型情节:纵火烧宝珠→鹰愁涧意马收缰→意马忆心猿→刺杀黄袍怪
④人物评价:任劳任怨,赤胆忠心,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取经途中,他的本职是作取经人的脚力,所以当其他三个徒弟大显神通时,他却耐得住寂寞,坚守自己的岗位。取经事业陷人绝境时,他会展露峥嵘。如第三十回,唐僧被变为虎精,“大师兄去得久了,八戒、沙僧又无音信”,在此绝境下,白龙马刺杀妖怪失败,流泪劝阻了二师兄的“散伙”提议,劝他去寻回大师兄,才最终解救了唐僧,继续上路。)
【其他人物】
(1)如来佛祖:法力无边,权力无限,出尔反尔,徇私情,有时缺少尊神风范。(收服孙悟空,辨识六耳猕猴,收服大鹏雕,惩罚乌鸡国)
(2)观音菩萨:心存仁爱,大慈大悲,普救众生,法力无边,手段高强。(寻找取经人,设置磨难,鹰愁涧收服小白龙,收服熊罢怪,流沙河点化沙和尚,五庄观医活人参果,火云洞智取红孩儿,捉拿灵感大王,麒麟山招回赛太岁,灭法国化身传信)
(3)太上老君:位列仙班,处处维护天庭利益,道行深厚,法力无边,脾气随和,与世无争,胆小怕事,吝啬小气,滑稽可笑。(金刚琢打孙悟空,三昧真火炼悟空,取经途中设险阻,收服小童,收服青牛)
(4)二郎真君:武艺超群,法力深厚,讲义气,重情义。(大战孙悟空,助悟空打败九头怪)
(5)红孩儿:武艺高强,拥有喷烟吐火的法力;奸诈阴险,富有智谋;顽劣凶残,胆大妄为。(骗取唐僧,擒八戒,战悟空,不敬观世音)
(6)铁扇公主:狡猾奸诈,具有强烈的复仇意识,倔强泼辣,温柔多情,富有人情味。(掌管芭蕉扇,扇走孙悟空,假扇骗悟空,献扇救夫)

【重点情节梳理】
一、大闹天宫(第三至七回)
龙宫借宝→强销生死簿→受封弼马温→闯祸蟠桃园→炼丹炉被烧→受困五行山
1.情节 孙悟空因王母娘娘设蟠桃胜会没有请他而大闹瑶池,又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九转金丹,带着仙酒回花果山与众猴摆起了“仙酒会”。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孙悟空大战十万天兵和二郎神,后中了太上老君的暗算,被送进炼丹炉,结果炼成火眼金睛,把天宫搅得天翻地覆,玉帝只好派人请来如来,如来把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来悟空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
2.人物形象 ①孙悟空:敢于反抗压迫,敢作敢当,桀骜不驯,无所畏惧;②玉帝:昏庸无能,不辨忠愚;③二郎神:聪慧机敏,神通广大;④如来:法力高强
二、玄奘初遇磨难,途中收徒;四圣试禅心(第十四至二十三回)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 在两界山(五行山),玄奘解救了孙悟空,悟空拜玄奘为师。师徒在途中遇到六个强盗,悟空将他们打死,玄奘责怪悟空打死好人,悟空负气离开(悟空第一次离开取经队伍)。观音菩萨变作老母将紧箍咒授予玄奘。悟空听从菩萨劝说回到玄奘身边,戴上紧箍,保护玄奘取经。 |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 师徒二人行至蛇盘山鹰愁涧,一条龙蹿出水来将白马吞入肚中。玄奘由菩萨派来的神仙保护,悟空独自与小白龙打斗,小白龙不敌躲藏了起来。后观音菩萨前来收服小白龙,并将其变作白马,一路驮玄奘西去取经。 |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 悟空与猪刚鬣在福陵山激战,猪刚鬣败退云栈洞。悟空到云栈洞叫阵,偶然提起取经一事,猪刚鬣告知自己受菩萨点化在此等候取经之人。悟空捆了他带到玄奘面前,玄奘收他为徒,起别称猪八戒。师徒三人在浮屠山遇到乌巢禅师,玄奘得授《多心经》。 |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 师徒三人过了黄风岭,来到流沙河。流沙河中的妖怪蹿出水面欲劫唐僧,被悟空拦住,钻回水中。八戒与之在水中大战三次,不分胜负。悟空前往菩萨处求助,菩萨派木叉同悟空前去收服妖怪,妖怪原为卷帘大将,被贬下界,又受菩萨点化等候取经人。唐僧得知因果后收妖怪为徒,起别称沙和尚。 |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 黎山老母和观音、普贤、文殊三位菩萨下凡变作富家遗孀与千金小姐,以招婿试探师徒四人道心。唐僧、悟空、沙僧三人不为所动,唯独八戒心意动摇,欲结亲,撞天婚不得结果后,又试穿三个女儿亲制的珍珠汗衫,并约定:穿得下谁的,就可以娶谁。八戒刚穿上其中一件,就被紧紧捆住,吊在树林里一夜。第二天被悟空等救下。 |
“四圣试禅心”人物形象 ①唐僧:严守戒律、立场坚定②八戒:意志薄弱、贪财好色③孙悟空、沙僧:对财色不为所动 |
三、孙悟空大闹五庄观(第二十四至二十六回)
1.情节 唐僧肉眼凡胎不食人参果,八戒嘴馋怂恿悟空偷果,因不识果性掉落地上一枚,又偷食三枚。道童清风、明月找唐僧理论,言语冲突;悟空气恼,怒推人参果树,果树被毁;镇元大仙回观用袖里乾坤神通两次擒住师徒四人;大仙两打唐僧、一下油锅,悟空皆代师受刑;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玉净瓶洒甘露救活果树。镇元大仙开“人参果会”,与悟空结为兄弟。
2.人物形象①孙悟空:鲁莽冲动、敢做敢当;②唐僧:迂腐、懦弱;③八戒:贪吃;④镇元大仙:神通广大、讲义气

四、三打白骨精(尸魔三戏唐三藏)(第二十七回)
妖精欲抓唐僧→一变美貌女子→二变老妇→三变老公公→孙悟空被逐
1.情节 唐僧师徒四人行至白虎岭,遇见了善于伪装的尸魔白骨精。白骨精欲吃唐僧肉,一变美女,二变老妇,三变老翁,来欺骗唐僧,皆被孙悟空识破,前两次白骨精化风逃走,最后一次被悟空定住元神打死,现出白骨夫人原形。唐僧受八戒挑拨,认为悟空滥杀无辜,逐走悟空。(悟空第二次离开取经队伍)
2.人物形象 ①孙悟空:勇敢机智,除恶务尽,爱憎分明,嫉恶如仇;②唐僧:易信谗言、是非不分;③猪八戒:搬弄是非、贪图安逸、贪恋女色
五、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第四十至四十二回)
1.情节 火云洞红孩儿是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的儿子,他用苦肉计骗得唐僧的信任后,纵风将唐僧掳走,并口喷三昧真火烧得悟空、八戒落荒而逃。悟空请来龙王降下雨水,反被烧伤。八戒去请观音,被红孩儿假扮观音捉去,最终悟空请来真观音用莲花宝座降伏红孩儿,观音收他做了善财童子。
2.人物形象:①孙悟空:愈挫愈勇、百折不挠②唐僧:心地善良③红孩儿:法术高强,乖张狡猾,精于智谋

六、车迟国斗法(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回)
车迟国敬道灭僧→三清观戏耍妖道→僧道斗法(比高台坐禅、隔板猜物、砍头、剖腹剜心、下油锅)→妖道败亡→国王醒悟
1.情节 车迟国国王命唐僧四人与虎力、鹿力、羊力三大仙赌求雨。虎力大仙先登坛作法,被悟空使计,无雨降下。悟空让唐僧登坛,自己从耳内取出铁棒,向天空一指招来风婆婆、雷公等,顿时风雷大作,暴雨倾盆。又赌高台坐禅、猜柜中之物、利刃砍头、剖腹剜心、油锅洗澡等,悟空使计,三大仙皆输。
2.人物形象①孙悟空:机智过人,神通广大,喜欢搞恶作剧②唐僧:意志坚定③三大仙:出尔反尔、狂妄自大④国王:昏庸懦弱,不辨是非
七、女儿国遇难(第五十三至五十五回)
1.情节 唐僧与八戒因饮了子母河的河水而有孕。悟空取得落胎泉水帮唐僧、八戒饮水解胎。师徒四人进入西梁女国,国王愿以一国之富招唐僧为夫。悟空让唐僧假意应承下来,换取通关文牒后,唐僧趁机与徒弟们共同西行。将要离开时,蝎子精摄走唐僧。悟空三人不敌蝎子精,观音菩萨让悟空请来天神昴日星官,收服了蝎子精。
2.人物形象 唐僧: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

八、真假美猴王(第五十六至五十八回)
悟空杀盗被逐→假悟空趁机作乱→沙僧求助观音→难辨真假猴王→如来指点迷津→假悟空被打死
1.情节 孙悟空打杀强盗,被唐僧赶回花果山(悟空第三次离开取经队伍),六耳猕猴假冒悟空,打伤唐僧,抢走行李和关文。后来真假猴王大战,众神均无法分辨。最后,如来佛祖识破六耳猕猴,悟空一棒将他打死,师徒团聚。
2.人物形象 ①孙悟空:嫉恶如仇,不屈不挠,敢于斗争②六耳猕猴:自恃天赋神通,无法无天③沙僧:善良正直④如来:见多识广、神通广大
九、三调芭蕉扇(第五十九至六十一回)火焰山遇阻→一调芭蕉扇→二调芭蕉扇→三调芭蕉扇→火焰山熄火
1.情节:唐僧师徒被火焰山所阻,悟空向牛魔王的妻子铁扇公主借芭蕉扇。(一调)铁扇公主因红孩儿被悟空请来观音菩萨降伏,与自己骨肉分离,恼恨地扇走了悟空;后来悟空变成虫子随着茶水进入铁扇公主肚子,迫使铁扇公主答应借扇,不料却是假扇,火越扇越大;(二调)悟空变成牛魔王的样子,骗取真扇,却又被牛魔王变成的八戒骗了回去;(三调)悟空请来托塔李天王、哪吒太子和天兵天将,降伏牛魔王,再一次借到芭蕉扇,才熄灭了火焰山的火,过了火焰山。
2.人物形象:①孙悟空:机智勇敢,不屈不挠,易被胜利冲昏头脑(骄傲自满),不辨真假②铁扇公主:倔强泼辣、口齿伶俐、狡猾奸诈、具有强烈的复仇意识、重情重义③牛魔王:好色狡猾、凶狠勇猛
十、取经功成(第九十八至一百回)
凌云渡脱凡胎→尊者传无字经→燃灯古佛相助→师徒得授真经→八十一难圆满→长安传道→重返灵山得正果
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 唐僧脱去肉体凡胎后来到雷音寺面见如来,如来命阿傩、伽叶二尊者传与唐僧经书,二尊者讨要人事未得,将无字经书传与唐僧。唐僧师徒返途中因经书被狂风吹散,得知经书无字,于是返回换经。唐僧将紫金钵盂送给二尊者,尊者这才将五千零四十八卷经书传给唐僧。 |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刬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 唐僧师徒因还少一难,落在通天河处。驮唐僧师徒渡河的老鼋因唐僧未能守约,怒而将四人甩进河中。师徒四人登上河岸,又遇阴魔弄狂风夺经,四人奋力护经。天气转好,唐僧师徒四人回到陈家庄后趁深夜离开。 |
第一百回 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 | 师徒四人回到长安,太宗以礼迎接。唐僧师徒回到灵山,如来加升唐僧为旃檀功德佛,悟空为斗战胜佛,八戒为净坛使者,沙僧为金身罗汉,白马为八部天龙马。唐僧师徒终得正果。 |